未来30年科技产业革命变化趋势及我国创新发展的建议

2018-09-10 16:14:25路红艳
全球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业革命科技发展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两个阶段目标,必须把握未来30年科技产业革命发展大方向、大趋势,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人本化、自主性、共享式、平台型”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化、智能化新型产业体系,有效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简介:路红艳,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同时着眼于未来,提出从2021年到2050年的30年分两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而要实现这两个阶段目标,需要把握未来30年科技产业革命发展趋势,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全方位推动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政策完善、创新效率提升,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人本化、自主性、共享式、平台型”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化、智能化现代产业体系。

一、未来30年科技产业革命发展趋势

世界近代历史表明,每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自18世纪以来,人类已经经历了以机械、电气、电子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应用为特征的几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当前,全球创新活动日趋活跃,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按照科技产业革命历史演变规律,未来30年,世界将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变革期,科技创新超加速发展,信息网络、生物科技、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将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并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主导力量。

与以往历次科技产业革命不同,未来30年科技产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信息技術、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及其与生物、能源、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并促使产业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

第一,信息技术颠覆性创新持续加速推进。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从线性增长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信息网络技术深度应用模式逐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向实质生产高峰期过渡。未来30年,信息技术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将继续提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广泛应用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推动人类社会由信息时代迈入后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将突破感知、智能等核心技术瓶颈,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快递无人机、智能穿戴设备等将日益普及。以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升级。

第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医学模式将进入个性化精准诊治和低成本普惠医疗的新阶段。2030—2050年,基因测序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将有可能攻克已知的人类基因问题和所有疾病。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生物合成学可以制造出检测毒气的生物、将工业废物转为生物燃料,并将掀起新一轮生物技术浪潮。

第三,绿色能源技术推动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预言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的“后碳时代”,它以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推动力,并引发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这意味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恶化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耗能”产业的发展,未来30 年新能源革命将持续爆发,分布式、智能化、低碳化的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球范围内天然气、核电、水电、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低碳清洁能源将大幅增加。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到2050 年清洁能源的份额会达到65%。

第四,先进新材料技术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中,智能制造、机器人、3D打印、生物产业等的快速发展将对新材料产生极大需求。未来30年,以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将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第五,科技创新全球化、多极化。未来30年,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将对创新资源配置日益产生重大影响,人才、资本、技术、产品和信息等创新要素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都将达到空前水平,技术转移和产业重组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可能不再受国家和地域限制,全球创新中心分布日趋分散化,创新生活实验室、制造实验室、众筹、众包、众智等新型创新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创新活动呈现开放化、网络化、集群化趋势。

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在未来30年逐渐走向高潮,其产生的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将深度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形态,重塑工业社会产生的基本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

(一)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的交叉融合,将对全球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颠覆性影响。一是三次产业高度融合、边界模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产业体系加速重构。二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日益渗透融入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推动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将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制造业分享经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将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体系。三是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知识化、服务化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制造业产品、装备、工艺、管理、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生产过程服务化趋势增强。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使得制造业研发设计、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全链条网络化,生产布局更加分散化、工厂规模更加小型化,产业链分工发展巨大变化。信息和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知识创新将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使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知识化特征。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广泛应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成为全球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

(二)逆“城市化”浪潮引发城乡结构变化

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人口流动的方向和人类居住、生活工作方式将发生根本改变。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改变传统社会人们的上班与工作方式。利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人们可以实现弹性地、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与空间,分布式协作办公将成为趋势。这种职业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将促使向往特色小城镇舒适生活和乡村田园生活的中产阶级,特别是从事新技术和新业态的人员逃离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高生活成本。与此同时,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将使得未来的教育、医疗实现在线化、远程化,居住在中小城镇或乡村同样能够获得大城市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也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向中小城镇和乡村转移。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的“逆城市化”浪潮将使大量中产阶级向3~5万人口的特色小城镇或乡村流动,中国城乡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三)社會阶层两极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创造很多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将会对低技能的就业产生巨大冲击,大量的简单工作,如汽车司机、服务员甚至秘书等将被机器人替代。牛津大学和美国劳工统计局共同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35年美国数百万劳动力将被机器人取代。中产阶层可能由于大规模失业而陷入贫困状态,加剧社会两极分化的程度,给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经济不稳定与社会动荡。

(四)政府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有利于公众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政治信息,使普通公众的政治参与“话语权”越来越大,将促进政治参与多元化,并为社会治理带来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但同时,也对政府社会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是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万物互联的实现,网络暴露的风险大大增加,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数据将会面临越来越隐蔽的攻击,网络攻击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二是网络舆论控制与治理难度加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通过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谣言等蒙蔽和误导公众,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网络性群体事件,损害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政治团结和社会稳定。三是社会治理模式面临挑战。随着新技术应用和新兴产业发展,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将从政府转向平台、消费者、第三方治理机构等多元主体,这种责任的分散化可能导致治理责任边界模糊,对原有法律、标准和监管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同时,自由职业者、非正规就业群体大量出现,城市流动人口增多,政府社会治理压力将持续增大。

(五)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和规则加速重构

未来30 年,在以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3D 打印技术、区块链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推动下,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将进一步缩小,经济发展的物理障碍日益减少,将会对国际贸易投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全球贸易规则谈判将从实体贸易领域转向数字贸易领域,贸易投资规则除了关注投资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议题外,重点将放在智能制造、交叉行业、混合行业的标准统一,非边界、非物质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等方面。传统跨国公司面临全球要素的重新布局和配置,以技术、知识和智能资源为支撑的新型跨国公司将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大幅提升,“一带一路”战略使得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更加紧密,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和产业的领导者。

三、未来30年我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建议

历史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和政治格局,一些欧美国家抓住机遇,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成功走向现代化国家。从发展基础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量子通信、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等若干前沿和新兴领域研究已取得一批世界领先重大成果。2016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677亿,位居世界第二,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第17位。同时,我国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高铁、核电、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6%,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协同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30年,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阶段目标的要求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要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和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人本化、自主性、共享式、平台型”科技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科技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确保为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效支撑。

(一)突出“人本化”创新导向,力求科技产业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和提升人民福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要求科技创新要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围绕人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为出发点,着力推进责任性创新、包容性创新,形成体现大国责任和中国特色的科技产业创新体系。一是强化大国责任和担当,树立“负责任创新”理念。致力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难题,加强世界前沿重大科技研究和攻关,引领全球创新导向,力求使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二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强化包容性创新理念。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进一步造成社会阶层差距扩大和不平等的问题,强化以创造价值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的普惠化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开展更多贴近人民生活、满足群众需求的包容性创新,着力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三是突出防范大规模失业风险,强化知识性创新理念。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把握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客观实际,以提升人的素质为出发点,加强对低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知识运用和创造能力,推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防范可能造成的大规模失业风险。

(二)突出“自主性”创新导向,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

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科学知识创新与前沿技术创新储备薄弱,是制约我国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要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制定战略性技术预见和变革性产业路线图,加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多学科、跨领域技术交叉与融合,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和技术创新。面向2035年,重点突破5G技术、大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3D打印、石墨烯材料、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新兴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面向2050年,加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纳米材料等的前瞻布局和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引领国际产业发展方向。

(三)突出“共享式”创新理念,构建面向國内外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

在未来科技产业创新全球化、多极化趋势下,创新不再仅仅依靠一个企业、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跨企业、跨组织和跨国合作研发和共享科技成果方面。因此,我国科技产业创新要树立共享理念,着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一是面向基础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整合科研院所、企业资源,通过设立开放实验室、产业创新联盟、创新孵化器等多种模式,构建国内多层次协同创新网络。二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科技伙伴计划和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全面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技术研发、国际标准制定和战略分工,提升国际标准和全球创新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三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法国新工业计划、英国制造205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等有效对接,建立跨国高水平创新平台,提升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国际话语权。四是消除制约科研活动、创新人才等的跨境流动与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科技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科学家团队和掌握国际领先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提升对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四)强化“平台型”创新驱动,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创新高度融合发展

未来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将促进网络信息技术、大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平台将成为引领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我国应顺应这一趋势变化,以关键技术发展为支撑,以重点产业和领域为载体,强化创新平台和新型创新组织发展,推动创新主体、创新流程、创新模式变革,构建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动建设开放式大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新局面,提高创新效率。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普通创客深度融通,发展创新生活实验室、制造实验室、众筹、众包、众智等多样化新型创新平台,促进各类新型生产组织、新型研发组织、新型服务组织、新型社会组织发展和成长,激发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推动下的新型弹性工作革命和自由就业革命,将促使未来产业组织形态更可能由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组成。顺应创新组织小型化、分散化和创客化趋势,我国要高度重视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在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加入各类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创新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提升创新能力,释放创业创新潜能。

(五)全方位推动创新系统协同共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按照十九大报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要适应未来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变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与经济、金融、贸易和教育的整合和协同共建,形成科技创新的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强大支撑。大力倡导和培育创新文化,加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育,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高技能人才的动手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形成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创新人才支撑。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健全创新和设计成果激励保护机制。全面推动创新型创新的政策、法制和文化环境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和市场环境。

(六)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构建知识化、智能化为主导的产业新体系

工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工业化,我国已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工业制品出口国和制造业中心,正在从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从工业化阶段的经验性判定指标来看,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阶段过渡阶段),完成工业化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任务。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阶段发展目标,未来30年,中国将走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后阶段,并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这一过程中,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将全面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其经济特征将表现为:一是制造业高度发达,制造业与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工业技术上逐渐领先成为全球创新基地;二是服务业大发展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之上,服务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并占主导地位;三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因此,未来30年,在我国全面完成工业化并逐步迈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过程中,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围绕制造强国建设,构建与后工业化阶段相适应的知识化、智能化新型产业体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是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服务化新型制造体系,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众包设计研发、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分享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防范金融化、制造业空心化等先行工业化国家出现的问题,实施“新型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新型绿色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应用,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低碳化,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构建知识型、网络型、共享型服务业新体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后工业化社会的特点,面对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大力发展以科技服务业、“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业态,推动平台化集成服务创新,实现现代服务业向知识型、网络型服务业转变。推动住宿餐饮、教育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以及旅游领域共享型服务新业态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三是推動精准化、网络化、生态化农业发展,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大数据与农业相结合的精准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发展,着力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七)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构建支撑科技创新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针对未来30年科技产业革命对城乡结构、社会变革、政府治理等各个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要趋利避害,用新技术、新手段解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充分考虑未来产业和生产方式变革趋势,合理谋划与未来生产小型化、本地化、分散化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化建设,尽可能避免对港口、能源等大型基础设施的集中过度投资。二是顺应未来“逆城市化”、城镇结构和城镇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前瞻性谋划生态环境优良宜居的特色中小城镇和具有自然景观、历史人文、乡土特色、乡愁记忆特色的乡村建设,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和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三是针对未来社会治理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建设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高度关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密切跟踪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新动向,通过双边谈判降低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国内外流动的制度性壁垒,争取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打造更具包容性、合作联动、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投资治理新体系,促进科技产业创新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全球化》2016年第9期。

2.白春礼:《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人民日报》2015年7月5日。

3.赵昌文:《“十三五”时期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向》,《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

4.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5.亚力克·罗斯:《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如何改变商业世界》,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6.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7.柯正言:《打造世界科技强国的路径选择》,《决策与信息》2015年第8期。

责任编辑:谷岳

猜你喜欢
产业革命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答卷
当代贵州(2019年11期)2019-06-14 06:16:20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纪念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交流会举行
中国畜牧业(2015年2期)2015-12-07 05:35:18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