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育家国情怀

2018-09-10 20:14行冬梅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孙中山家国本课

行冬梅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五大素养之一,是历史的价值观所在。“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庭和国家整体素质与状态的认知构成的自我意识,是对家庭与国家价值特性的评价所构成的自我情感。”[1]如何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以统编八年级上册第8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进行阐述。

一、立意唱响家国情怀教育的主旋律

“立意”是国画画论中的专业术语,用来指“文艺家对客观事物深入观察而获得的主题思想,是正式进入创作之前的准备,也是通过创作要达到的目标”。[2]在历史教学中贯穿家国情怀教育首先从教学立意的确立入手,从家国情怀的视角确立主题思想,设计学生情感体验、总体感悟的路径。

统编八年级上册第8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开篇第一課,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组织、政党基础。为了凸显家国情怀教育,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是“责任与担当”,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为线,从“医人”到“医国”、从改革到革命、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从“孤独的先行者”到“公认的革命领袖”的发展历程,突出孙中山革命先行者的地位的同时彰显了他在国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时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唱响家国情怀教育的主旋律。

二、导入为家国情怀教育上弦定调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统领着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内容。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本课导入:

师:1851年、1911年两个辛亥年都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革命。1851年,洪秀全等人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建立“天国”的太平天国拉开序幕。1911年,又一场以建立“民国”的革命终获成功。天国与民国,中国的历史在不断向前进,在此次革命中挺立着一位勇于担当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去感受伟大人物的伟大历程。

以1851年、1911年两个辛亥年导入,切中第三单元主题,1851年金田起义,洪秀全领导建立“天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拉开了序幕;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建立“民国”的辛亥革命终获成功。此处教师巧妙地将本课的课后活动设计在此处,开门见山地指出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席卷、国家、民族危亡时刻,需要国民具有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从而引出:李鸿章、康有为,进而过渡到探究孙中山的革命道路。为孙中山继承探索救国道路使命走上民主革命埋下了伏笔,营造了为家、为国革命的情愫和基调。

三、课堂设问无痕融入家国情怀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课堂教学中“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不易领会,即于其处,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3]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把“责任与担当”的主旨融入在教学提问中,亦步亦趋设问、思考、分析融入其中,突显孙中山的责任与担当的伟大。例如:

第一个问题:

师:为什么当绝大多数知识人还走着读书考科举做官的老路的时候,在革命大潮还没有真正兴起的时候,孙中山却坚决摒弃清政权?偶然吗,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此处设问从本课的主题“革命先行者”主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责任和担当”的情感体验。

第二个问题:

师:为什么孙中山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决定投身政治?

通过此问,带领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图片等史料,铺设历史情境,激发“责任和担当”情感,论从史出“天将降大任与其斯人也”——孙中山放弃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充满艰辛与不易的政治救国救亡道路中。

第三个问题:

师:孙中山为什么一次上书不成便迅疾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做出了与康有为完全不同的选择?

师:孙中山的一系列经历,可见革命道路坎坷不平……中国的未来何去何从?是走革命道路?还是改革道路呢?

此设问以“改革、革命”两条不同道路,巧妙对比分析,通过情景体验、问题剖析,学生感受到:孙中山革命道路的选择既是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更是革命者立足于国家、民族之责任舍弃个人利益、为国家民族之兴亡之担当的情怀。

第四个问题:

师: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出示材料: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北斗星),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自序》

展示材料: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以材料设置情景,学生在此情此境中深切感悟到孙中山坚贞不渝、愈挫愈勇的个人魅力,宣传革命、革命斗争的智慧和迂回战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担当,感染、号召、团结着华侨、革命志士们与其同行,共同革命。此时,“天下兴亡之责”、“天下为公”的胸怀和家国情怀无痕融情和内化。

第五个问题:

师: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历程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精神的力量使之“愈挫愈勇”?结合视频和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他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学习?

此问层层深入,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情感波荡起伏,孙中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极大地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最后,通过习近平语“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使家国情怀思想得到总结、凝练,在学生心中升华从而内化。

四、依托材料在情感碰撞中彰显家国情怀

“历史科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任何研究都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出发,而在具体形式上,则是要从史料出发。”[4]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本课教学中,通过精选材料,在材料创设的情景中,挖掘凸显“责任与担当”的立意,渲染情怀。

材料: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1895年兴中会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师:说明此时的孙中山是孤独的先行者!然而,孙中山的个人性格却是:“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伦敦蒙难记》在英国出版。

材料:1896年,孙中山抵达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同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诱捕入中国使馆,后来因英国政府干涉获释。……孙中山在伦敦的经历,使国际间对中国发生的事情有了一定的认识。此事在当时成为著名的国际事件。它叙述了孙中山早期的民主革命活动情况,书中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使国际间对中国革命有了一定的认识。

——部编《中国历史》八上

材料: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陈旭麓《宋教仁集》

可见,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需要在历史教学中依托材料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创设情境,挖掘重大事件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社会大背景下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感悟人的情感,形成社会责任担当的意识趋向和行为表达。

五、板书画龙点睛升华家国情怀

板书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师生传递信息的手段、媒介”。[5]教师提炼、概括教学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学生通过板书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本课板书如下:

责 任 担 当

板书内容简洁、高度凝练,以“天下为公,功成不居”彰显“责任担当”的家国情怀得到充分体现。

六、家国情怀教育的思考

1. 家国情怀教育重在自觉

作为历史教师在教材中捕捉家国情感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将家国情感教育的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的各环节中,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立意的选择,导入、对人物特点的挖掘,对事件教育性、思想性的剖析以及教学素材的运用、教学板书等都可围绕家国情怀铺设,从而在教学实施中家国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情真意切地触动学生,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家国思想再构造,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2. 家国情怀教育因势利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依据教学内容,根据本课家国情怀教育的落位点,考虑学生情感教育的易触点,选择教学学法,选取相关教学素材组织层次明确、情感螺旋式上升的细致、细腻的教学。只有学生主动投入情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兴趣、愿望等,使学习心理过程向积极方面转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更应该注重情感的投入,以情感培养情感,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学科教学是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历史教师应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做牢做实家国情怀教育。

【注释】

陈晓莉:《中国梦的家国情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7期。

徐建融等:《大辞海·美术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57页。

章银杰、吴新华:《“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课堂提问艺术浅探》,《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吴立忠:《关于板书本质的新阐释》,《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13期。

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7页。

猜你喜欢
孙中山家国本课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孙中山的绰号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谁咬得更厉害
孙中山彰显气度
漫话“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