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林亮
大历史观指通过对以往历史的内在逻辑和比较,再用现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达到对未来的社会走向做出一定的预测,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问题。“大历史着重大众的集体智慧、勇敢和道德。”[1]中共十九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历史课堂教学在情感价值观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升、升华与启发的作用” [2]。
本文以岳麓版必修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为例,旨在主题立意的高屋建瓴层,寻接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地气的方法。主要以三种路径切入:一、教师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价值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迪学生思维,生成预设的道德价值观;二、以宏观历史之思,从世界近代史的大背景下,把握微观历史人物李鸿章、詹天佑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强国之梦;三、以古代、近代、现代长时段来反思大国崛起之路,培养学生辨别历史善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一、价值引领——“师生相遇”于历史课堂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 “教育”就是试图从教育者内部“引出”智慧内核。这是西方教育学自夸美纽斯开始建立的教育基本理论。这个理论的支点在于教育者,在于完整的教育者对自我认同。“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 [3]一节有生命力的课,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与价值引领。
(一)教师价值引领
教育者找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以健全的心灵来面对现实课堂中的学生。这要求教师在价值多元和社会实践日趋复杂的今天,深刻理解各种价值并拥有价值判断力,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明确人类基本价值,即为全人类所普遍认可和提倡的价值,如人道关怀、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
(2)弘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如爱国、孝亲、仁爱、勤奋、礼让、诚信等。
(3)宣传现代社会价值,它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循经济市场化等。[4]
(二)学生价值观生成
问题导入:以手机使用导入近代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宣传现代社会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等社会价值观,明析交通、通讯工具在近代被动“引进来”,到现代以华为手机、高铁、飞机场建设等项目体现企业主动“走出去”的战略,培养学生全球化史观,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近现代社会的变化。
对本课内容进行重组,划分为三个子目:
主要在“变之原因、变之影响”方面寻找价值观立意,促进学生价值观生成。
二、品格塑造——“设身处地”感悟历史人物
在背景的探究里,除了宏大叙事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考量外,还应汲取一些更具代入感的元素——“人”,成为历史课堂中最走心的铺陈。[5]
1.设身处地——李鸿章的转变:1863年,李鸿章首次遇到铁路问题,他从统治阶级所特有的防卫心理出发,表示要“力持定见,多方禁阻”。 1867年12月,李在奏折中写道:“电报、铁路、轮船和机器——外洋强力之所在——中国也可以采用。”(《李鸿章与中国铁路》)
思考1. 李鸿章态度的变化?
李鸿章由原来反对修铁路到要修铁路。但遭统治保守势力反对,19世纪末,他们发现不修筑铁路比修筑铁路危害更大。列强加强资本输出,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用铁路运兵侵略及镇压人民反抗。因此,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京张铁路就是在此况下建成。
2.神入历史——詹天佑的处境:
材料 《詹天佑》电影前5分钟。
思考2. 根据电影并结合所学知识,探寻中国铁路发展艰难缓慢的原因?
①列强阻挠和侵略; ②封建顽固派反对; ③资金技术缺乏。
思考3. 假如你是詹天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引导学生体会变化之艰难,感悟詹天佑的思想品格,感悟仁人志士的努力与智慧,生成临危不惧、为国争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等思想品格。
三、思维启迪——“时空拓展”追寻道德价值观
在情思主题教学模式下,秉着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感化的理念设计一个长时段、大空间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启迪学生思维,着意培养学生在大历史观下形成“仰望星空,思考古今”,生成预设的道德价值观,法国史学家费弗尔在《为史学而战斗》中说:“提出一个问题,确切地说乃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就没有史学。” [6]问题驱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度,更容易提高学生解决疑难点的集中度和定向性,[7]注重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思考1. 为什么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缓慢?
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阻挠。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国人才得活得有尊严。从《詹天佑》视频中英国人与日本人对话中,中国人是否有尊严可言?
思考2. 英国人与日本人的对话中,“侏儒是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巨人。”
这句话本身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但问题在于英国认为的侏儒是指谁?(中国人)是否正确?(不正确) 为什么?(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一个事物或人是不是侏儒,主要根据:过去、当时以及未来。过去的中国是不是?——不是,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文化思想等领域保持领先于世界。当时的近代是不是?——不是,因为李鸿章、詹天佑等仁人志士推动近代交通、通讯等发生巨大的变化,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震惊世界。后来的现代中国是不是?——更不是。例证:航天、高铁、飞机场等从被动“引进来”到主动“走出去”的华丽转身。这一大历史观下的分析,证明中国不是侏儒,是一头在近代熟睡、现代醒来的雄狮。
思考3. 国家与个人的发展方式
“中国崛起之路:我们是否可以重走15-18世纪,如英国通过殖民掠夺、黑奴贩卖、商业战争之路?”(不能)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提示切入的时间为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
古代中国(明清时期)——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明代为例,占世界GDP的30%多,却没有发展强大的军事?原因多方面: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达顶峰,经济上小农经济下重农抑商的政策;思想上文化专制禁锢人的思想;外交上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其中与中国人思想息息相关:中国人热爱和平、以和为贵,不会轻易动武,《老子》第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但如果面临他国挑衅或侵犯国家主权,我们会以正义战争制止邪恶战争。
近代中国——首先条件不允许;近代中国的发展没有这个条件,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把世界殖民地基本上瓜分完毕;其次中国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现代中国——中国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是否可以重走西班牙为追求黄金而屠杀美洲的印第安人、英国通过殖民扩张、贩卖黑奴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崛起而称霸世界?(不能)为什么?(学生回答……)
對此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思想反思本单元所学内容,取其精华:学习新航路开辟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学习工业革命创新、法治等精神;弃其糟粕:1.要摒弃强者为金钱、为国家利益而任意践踏和损害他国利益、破坏别人家园、不择手段屠杀弱者的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警惕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为了传教把“上帝的光芒”带给全世界的本位主义思想。有些国家不需要 “上帝的光芒”,因为适合你自己的不一定适合别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一问题设计打开学生思维,培养在“大历史观”视角下的道德价值观,一气呵成课内与课外的灵魂,发现历史中的“人”,且赋予课堂中人的思维的宽度及血肉的温度,实现着“前课改”要求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的追求,使学生能力与价值观提高[5],契合当下提倡的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懂得如何认识历史、如何评价历史,将历史置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时代背景下分析,懂得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去潜入而浅出,突出培养学生“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索” 近代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崛起之路,“并且从中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8]
综上所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注释】
黄仁宇:《历史的主角: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第2页。.
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今日教育》2016年第3期。
黄雯婷:《 “以阅养教”的惯性——以<文明的滴定>走进“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2期。
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96页。
李惠军:《博识而行,广征而顺达(一)——从“诗性预构”引出的关于史料与叙事的教学联想》,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
陈洪义:《情思历史教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