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民?李敏
研究和利用高考试题,是高中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的基本功。但是,在实际研究利用上,明显存在误区,很难真正发挥高考试题在备考中的应有作用。
一、高考试题不会用
我们之所以强调和重视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注重对高考试题的利用,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高考试题由命题专家精心命制,其典型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毋庸置疑,因其明确的导向性、权威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自然成为了高中师生备考中格外珍视的参考资料。二是高考试题由命题专家反复揣摩,命题情境构思巧妙,选材精到,设问不可谓不精,甚至处处陷阱,题题“要命”。三是高考命题专家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考查内容、形式等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命题思路相对稳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对高考备考更具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事实上,不少学校都很重视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和利用,对老师们如何研究和用好试题提出了诸多要求。但从课堂中会发现,容易出现的典型毛病主要有:
1. 生搬硬套。“要求我用我就用,管它有什么用”,这是一部分老师的心态。所以在这些老师的备课、课堂和训练中,都能轻易发现高考试题,几乎能用的能找到的都一股脑用上了。
2. 取舍不当。有不少老师在学习新课或单元复习时,习惯于将近几年涉及本课或本单元的高考题都拿来练,有的看到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高考题拿来就用。
3. 时机不佳。有的老师无论是在高一新授课,还是复习阶段的复习课,无论是单元考试,还是课后作业,都爱选用高考试题,有的老师对一道高考试题,新授课时使用,复习时也用。
二、高考试题有何用
之所以走入上述误区,除了态度问题,实质是对高考试题的真正功用认识不到位所致。那么,高考试题在高考备考中到底有何用?笔者认为主要有四大功用。
之一:理解概念。当在高考一轮备考中,需要对重要的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如下题:
对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
A.只许五口通商 B.排斥一切洋务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严禁一切对外贸易
这是一道老高考试题。但它对于准确把握“闭关锁国”这一概念至关重要,若在复习该概念时,及时引入这一典型的高考试题,就会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即联想到当时清政府最初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并由广州十三行专门管理外贸事宜和外国商人,由此认识到,清政府当时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没有严禁一切对外贸易,进而得出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一切对外贸易。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历史概念的深度理解。
之二:巩固所学。通过一定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是复习教学的基本方法。当进行专题复习,复习完儒学思想的发展之后,可以使用2015全国Ⅰ卷第40题,设问如下:
(材料略)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樣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从选题角度讲,该题命题点紧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主题,既契合本专题主干知识,问题设计又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从试题利用效果说,既检验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实现了对该主题的升华。
之三:深化认识。学习历史的终极目的是认识历史,而认识历史的前提是历史解释,这是高中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之一。新课标强调: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其主要培养方法是比较各种历史解释的异同、分析历史结论、发现形成历史解释的基本要素与原因、以史料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历史解释的目标是在客观认识历史事物的基础上,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判历史与现实问题。这既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更是高考要着力考查的目标。为此,在高考备考中,应充分利用高考试题,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训练提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如:
2016年全国文综乙卷第40题人口迁徙问题(材料略)。有两个设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该题以我国清代人口的历史演进作为问题的主线,通过不同视角的设问,一方面综合考查了人口与经济、政治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清代中期人口澎胀的历史进行回顾和经验总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对当今我国人口问题和生育政策的现实感悟与历史诉求。
之四:提供范例。高考如何考查知识,如何体现能力,如何作答才算规范,这些都是备考中首要考虑的。而典型的高考试题,其命题的立意、选材的角度、设问的层次、考查的视角、作答的逻辑与规范等,恰恰可以作为教师选题、学生训练的范例。让学生知道该类试题设问呈现的关键词多为“评价、简评、评述、论证”等,对于评述类的试题,在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赞同哪种观点,其次要阐明“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或支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什么,此过程要结合史实分析论证,揭示本质;第三要亮明“怎么样”,即指出该观点对或错的实质、根源是什么。只有做得多、看得多、研究得多,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陷阱,哪些是难点,这些知识点可能会以什么角度命题,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三、高考试题如何用
高考试题的利用需要设计,需要把握使用的时机和阶段。
1. 整体集中使用。整体使用完整的成套或完整使用若干道高考试题,往往用于高二刚刚升入高三,让还没有进行复习的学生体验高考,使他们在体验中对高考的考查形式、考查重点、考题的难易、设问的方式等,获得初步的感知,获取复习备考的方向感,进而激发学生复习备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分散穿插使用。根据复习进程、复习内容和试题特点,可以将高考试题化整为零,选择恰当的时机选择使用,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更为有效的使用方法。如2016年天津卷14题,连同2010年全国卷第37题、2012年天津卷19题等,都是以城市化为视角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试题。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教学时段特点和需要进行拆解。讲授中国古代城镇化问题时,使用2010年全国卷37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回答其中第一问,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讲授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问题时,可以借用2016年天津卷14题和2010年全国卷37题的两则材料和设问: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第二段材料略)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这样,相机分散拆解利用,可以起到及时巩固新知的作用。而在专题复习阶段,在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就可以将城市化有关试题,组合在一起,进行集中比较训练,进而起到提升综合能力的作用。
3. 变式改造使用。很多高考试题毕竟是过去考过的试题,一味地反复使用,或简单地照搬照抄,并不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第一轮复习时,我们力求全面、系统、完整,在主干知识的內涵和外延上,深挖细找,力图通过复习构建知识体系,不留知识死角。为此,我们可以筛选一些考查知识点集中、设问层次较低的高考试题,以此为蓝本,进行适度的嫁接、组装,设计更加符合一轮复习的试题。如上面提到的2010年全国卷37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我们就可以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紧扣基础知识进行再设问,改编为以下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给出《唐朝工商业城镇分布图》《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两幅图)比较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任意提取一项关于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4)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中国古代城市(镇)发展的规律特点。
如此一来,一道试题就把学生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和规律进行了联系,“以线串珠”,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进而形成整体的“认知框架”,把握内在联系。
4. 例题拓展使用。高考试题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很好地当作典型例题来使用。学生在备考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暴露各种各样的问题。备考中,必须以典型的高考试题为例,逐一分析并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针对学生对史料信息挖掘不全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该材料;在穷尽信息基础上,按照给定的问题,删除无效信息,体验提取、筛选有效信息的过程;针对审题不准的问题,则可集中进行审题的专项训练,拿出专门的时间审设问,理解设问中的各种限定条件;针对作答不规范的问题,则可将高考试题的答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比较、寻找自己的答案与高考的答案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