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校创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痛点、契机、方向

2018-09-10 14:04顾佳滨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摘要: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标杆,但纵观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其在优质校建设的目标中,还存在着很多痛点亟需解决。但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无异于给民办高职院校以新的发展契机。在此契机下,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找准方向:明确定位,走内涵发展之路;错位竞争,打造自己的特色;铸造品牌,提升社会服务力;“二元”培养,提升人才竞争力,才能够在优质校创建过程中卓有成效。

关键词:优质校创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3-3

作者简介:顾佳滨(1982),浙江临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的黄金期,办学质量显著提高。随后,教育部编制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这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的大环境下,又一次与公办高职院校同台竞争。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讲既是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在优质校创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能否直面痛点,寻求契机,找准方向,不仅关系着能否跻身高职教育的“名校”之列,更是事关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优质校创建,直击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痛点

《行动计划》对于优质校创建已明确指出,“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可见,办学定位方向、专业特色建设、社会服务水平、技能人才的社会竞争力等因素都是民办高职院校在创建优质校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偏差,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首要之痛

优质校创建,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基本要素之一是必须先定好位。对某些在定位上有模糊认识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做到科学、准确、精细化的定位至关重要。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定位”不是一个特殊概念,而是普遍概念。因为任何一所学校办学的基本要素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1] 但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普遍存在偏差。有的办学者对学校定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在办学过程中缺乏认真的理性思考。个别举办者存在定位误区,似乎把学校定位提得越高、越大、越全就越能表明有自身的水平。相当多的学校定位不准。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目标定位偏高。有的学校办学时间不太长,就把办学目标定位为东方的斯坦福、哈佛或喊出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等口号,办学目标定位太高。二是办学规模规划过大。没有充分考虑学校所处区域的特点和专业适应性,盲目提出办万人大学等。三是办学门类定位求全。不顾及自身师资水平、基础设施、实训条件等现状,就贸然提出办综合性院校。然而,定位一旦不准,会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出现偏差,办学重点不突出,学校办学的风险会很大。因此,在优质校创建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偏差问题屹然成为发展的首要痛点。

(二)专业建设滞后,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亟解之痛

由于办学定位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民办高職院校的专业建设滞后,特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建设大众化。尤其是对刚起步的民办院校,往往会参照其他高校的专业布局,“照葫芦画瓢”,没有从自身办学条件和客观需求出发。可以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高,导致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这样的结果就是永远跟着别人的脚步。二是专业经费紧张、缺少投入。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下,加强专业建设,必须配套资金投入。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对于公办高职院校在经费投入上,国家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要求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而民办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国家拨款,经费多数来自于学生的学费收入,而支出也都是从学费里面支出,可以说收入单一,支出全面。另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经费宽裕,普遍存在经费用不完或者没地方用的状况。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紧张,直接影响其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只有少数专业能获取足够建设经费,导致专业建设滞后,与市场脱节。三是师资队伍与专业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专业建设最主要的为师资队伍能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建设亟需的是既有理论学习能力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虽然民办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引进也加大了力度,但受传统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偏见,民办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非常困难,甚至一些院校把教师入职的标准都降低到了本科。而公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标准普遍要求为博士研究生。可想而知,既缺乏实践能力又缺乏理论研究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很难与其他公办院校的博士师资们竞争。同时,高职院校对于企业高层次人才也有相当的需求,而对于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民办高职院校仅仅通过基本持平的薪资吸引,没有了编制的吸引力,很难从企业引进高技能师资,引进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师资就更不要说了。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自身优质师资流失严重,高职称教师跳槽现象严重,主要流向还是公办院校。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的师资流失非常可惜,但甚是普遍。综上可见,优质校创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滞后问题,已成其发展的亟待解决的痛点。

(三)社会服务能力薄弱,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普遍之痛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大职能,《行动计划》对于优质高职院校的部分描述是“社会服务能力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也强调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积极促进社会的转型升级,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和方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要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转变,为新城镇化建设及劳动力培训,为劳动者的就业与转移而服务。但民办高职院校相较于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而言社会服务能力薄弱,这其中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自身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大都依托企业办学,生存下去是其基本任务,做任何事必然要考虑经费收支和精力投入问题,有限的经费与精力大都用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实验设备完善及校园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了,很难有充足的条件为地方经济、为行业企业服务了。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缺乏以及社会服务经验不足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在做好社会服务的自身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外部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自身长期专注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联系有脱节现象,得不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在寻找智力支持和技能支撑时,社会多是与公办院校合作,与民办院校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了民办院校进行社会服务时缺乏机会与平台。以上两个方面就决定了民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薄弱的处境,且按照当前的模式发展下去只会愈演愈烈,必然求变才能解决。

(四)人才“进出口”问题,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无奈之痛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做好人才“进出口”工作事关其发展的生命线,要做好这项工作,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但是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什么人才,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虽然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没有标准,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的目标过高,培养的人才不能与社会接轨。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言,如果教育是生长,这种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实现现在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人更适合于应付后来的要求。[2]事实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存在一个从新手到专家不断升级的过程,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制定切合其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3]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应该更为谨慎地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宜过高,也不能过低以致与社会脱节,要培养有特色的,“即插即用”的,具备基本技能的,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能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人才“出口”工作。但现实却是,在人才“进出口”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均处于劣势。首先“进口”方面,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高职教育本就处在高考招生的最后批次。而民办高职院校往往是这个批次的分数最后面的学生。随着高考扩招,录取率年年提升,以浙江省为例,2017年录取率将近95%。如果民办高职院校自身没有特色,没有品牌影响力,就会面临招生难的问题,直接决定其生存。其次是“出口”方面,因招生难的现象存在,民办高职院校不断降低招生标准,培养的学生起点相对较低,培养的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很难得到学生自身和社会的认可,不能解决学生就业和社会对人次的需求,就会导致学生及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较低,也会进一步影响人才的就业以及“进口”,形成恶性循环。故人才“进出口”问题,成为了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无奈之痛。

二 、优质校创建,寻求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契机

(一)感受外部环境,民办高职院校迎来转型机遇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民办高职的认识有了一定改变,但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民办高职的转型遇到了种种障碍,这不是民办高等教育最初设计的目的。201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正式发布,彰显了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重视,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有了更为确切的办学目标,增强了办学信心,甚至会拥有更多的经费支持,与公办院校有了统一办学的场合。随着中国政府对于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愈来愈重视,民办高等教育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办高职院校将迎来转型黄金期。

(二)竞争加剧,民办高职院校迎来优胜劣汰

近几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让本就处于生源劣势的民办高职院校招生捉襟见肘。再考虑到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因自身办学能力薄弱,学校管理方式落后,建设资金短缺以及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和产业转移,会导致其办学规模逐渐萎缩,办学经费减少,最终可能迫不得已退出高等教育市场。所以,无论是民办高职院校自身之间还是与公办高职院校之间竞争均会加剧,包括专业建设竞争、招生生源竞争等,如还不思进取、原地踏步,本就没有优势的民办高职院校将面临优胜劣汰的局势。

(三)体制灵活,民办高职院校迎来转型良机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鼓励民办高校按照国际标准和规则办学,其实就是学习相对成熟的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做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顺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趋势,教育机构必然多元化,这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民办高职院校本就体制灵活,这是他的办学优势,也是公办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曾言,民办高校更能满足社会多样化、差异化的教育需要,这些优势是公办高校无法比拟的。[4]在当前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体制灵活优势,进一步进行精准定位,借鉴公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进行转型,适应市场,找到一条可持续發展之路。

三 、优质校创建,找准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

(一)明确定位,走内涵发展之路

办学定位是统摄高职院校办学思路、办学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系统性的战略安排。[5]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依据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重内涵建设之路。一是要顺应国家的建设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为国家服务,民办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而是应该技能教育、素养教育、终身教育同步进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办学目标依据实际,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以及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不能统一规划。民办高职院校应该依据目前所处的区域特点、师资力量、设施设备情况、专业分布等来综合考量办学目标,不宜过高或过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内涵建设,有内涵才能有特色,才能形成稳定的校园文化,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错位竞争,打造自己的特色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育强扶特”的方针,高职院校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因素就是所培养的人才有没有特色,这就需要民办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自己的特色就是要差异化发展,把自身的弱点变成特点,以更迅速的行动打造自身特色,形成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式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民办高职院校体制机制灵活且大多在地方建校,与公办院校竞争并无很多优势可言。所以,一是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结构,考虑所处地域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群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二是要培养一支稳定的,有较高科研创新能力及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尤其是要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培养自己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争取能够在业界小有名气,提升专业社会知名度,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三是要多渠道争取社会资金的融入尤其是国家经费的支持,增加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三)铸造品牌,提升社会服务力

民办高职院校想要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必然需要从自身建设出发,铸造自身品牌,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才会越来越多。故民办高职院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铸造自身的品牌,提升自己的社会服务力。一是要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自身师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要帮助地方弱势群体提高收入,提升能力,为自身赚取良好口碑。二是要建设品牌专业,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既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特色人才,还为地方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要创建培训基地,辅助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民办高职院校要利用自己的场地和教育资源,为农民以及务工者提供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四是要培训大学生的就业与再就业能力,为社会输出优秀的建设人才。只有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

(四)“二元”培养,提升人才竞争力

民办高职院校解决生存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提升人才的竞争力,让人才的“出口”不再是问题。“出口”问题解决了,“进口”问题也就没那么难了。所以民办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二元”培养,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精英教育与适合教育并举,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成为工匠。所以民办高职院校要培养行业内的精英人才,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不能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工匠,大部分学生可能在毕业时仅仅需要拥有企业准入的技能,然后成为一个技能型工人。所以民办高职院校不能一视同仁,而是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需求同时进行精英教育与适合教育,分别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二是,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同進,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进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方式,但因受到部分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校企合作仅仅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显著。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应把握《行动计划》机遇,加强校企合作育人的政策研究,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拓展产教融合载体。[6]

综上所述,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优质校的道路还很长,需要全体职业教育同人共同努力,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出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一帆.定位:民办高校生存之基[N]中国教育报,2005-02-25.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4.

[3]郝天聪,石伟平.从示范到优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前瞻[J].高校教育管理,2017(4):25-30.

[4]王汗青,许方舟.改革中的民办学校建设——访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J].世界教育信息,2015(17):13-16.

[5]卢玲.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内容和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18-22.

[6]母中旭.新发展理念下西部欠发达地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15):47-52.

Abstract: The aim of establishing 200 qua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s a new benchmark for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given the status quo of development in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need of attention when these colleges are reaching the aim.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Private Education Promotion Ac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be given new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right directions, including improving quality with clear orientations,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by focusing on their ow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promoting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with good reput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alents through dual system education. All thes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school.

Key words: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school;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Directions

编辑 郑晶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略谈RBAC在民办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生源危机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思考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职后培训激励制度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浅析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