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务智库对华军事研究人员的背景分析及启示

2018-09-10 22:56罗祖基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国

罗祖基

摘要:[目的/意义]美国防务智库汇集了防务领域最顶尖的专家学者和军队政府人才,其对华研究人员的背景信息对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防务智库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公开情报来源途径,搜集2049计划研究所、海军分析中心、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3家防务智库21名对华军事研究人员的背景资料,并对其军事、学术、在华经历、任职经历等背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论]发现美国防务智库对华军事研究人员军事背景深厚,学术素养较高,在华经历丰富,跨智库和军队政府部门交叉任职经验丰富,同时对华态度普遍比较强硬。鉴于此,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防务智库人才队伍时,应重视吸纳高素质转业军官群体,建立流畅的人才交叉任职机制,重视智库人员的对外交流工作,培养一批智库领军人才队伍,打造一流的中国特色防务智库,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关键词:美国 防务智库 研究人员 背景分析

分类号:G25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8.04.11

1 前言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TTCSP)于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3月1日公布的《2017全球智库报告》(《2017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2017年全球共有智库7,815家,其中美国地区1,872家,数量居全球之首。在防务领域的前104家智库中,美国拥有22家,实力最强[1]。知远防务战略研究所所長李健把这些以国家安全、国防战略、军事战略、战略评估和作战概念等方面研究为主的、间接或直接为军队军工提供决策支持服务的、独立于体制之外的智库统称为“防务智库”[2]。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强军兴军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为此,美国防务智库特别加强了对中国军事问题的研究。它们作为政府的“外脑”,一直以来都在全方位地收集有关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情报信息,经过科学地分析、精准地研判,形成一系列报告文章,通过递交美国军队政府要员、举行公共论坛和会议、在国会进行作证、发行刊物等方式左右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决策[3]。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认为,“智库最关键的是人才,而非经费”[4]。这些防务智库能产生重要影响力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汇集了防务领域最顶尖的专家学者和军队政府人才。在对华军事研究领域,这些研究人员素质更为突出。因此,分析研究美国防务智库对华军事研究人员的背景,了解他们的人才队伍特点,对我们了解战略对手,建设中国特色防务智库具有重要的意义。

2 3家防务智库简介

美国防务智库数量众多,开展对华军事研究的防务智库也为数不少,其中比较突出的有2049计划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海军分析中心(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CNA)、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CSBA)3家。

2049计划研究所是一家主要研究台海关系的微型智库,该智库成立于2008年1月,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2049计划研究所高度关注中国的军力发展,是“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始作俑者,该智库建议美国加大对台军售,大力发展美台关系,强化亚太同盟以遏制围堵中国发展。海军分析中心是美国海军的重要智库,总部设在纽约的罗彻斯特大学,受美国海军部直接领导,该智库主要从事海军战略、战术方面的研究。海军分析中心高度关注中国海军的发展,专门成立了中国研究处(CNA China Studies Division)。2017年7月,该智库发布报告分析吉布提基地的作用和意义,在美国军队、政府、媒体界引发了较大反响[5]。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是由陆军中校安德鲁·克雷皮内维奇(Andrew F Krepinevich)退役后创办。该智库曾提出的海空一体战(Air-sea Battle)、第3次“抵消战略”等对华竞争战略在美国军队、政府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运用到战略实践。

“麻雀虽然很多,不需要分析每个麻雀,解剖一两个就够了[6]”。分析这3家智库的对华军事研究人员背景,对我们了解把握美国防务智库对华军事研究人员的整体背景具有代表意义。为此笔者从智库官方网站、主流新闻媒体网站以及出版物等数个公开情报来源搜集了这3家智库21名对华军事研究专家的背景资料,从军事、学术、在华经历、任职经历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力图找出这些防务智库专家对华军事研究人员的背景规律,为中国特色防务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3 防务智库对华军事研究人员的背景分析

防务智库的人员通常分为6类:董事会、行政人员、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实习生、顾问委员会(有的智库会特设国际顾问委员会)。其中,董事会多由前军队政府要员和商界、学界等名流组成,负责任命总裁等高管、制定并监督智库预算、制定智库重大规划计划以及保证智库的独立性等事宜[7]。顾问委员会由高官、知名大学教授组成,其中有很多是国际知名学者,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一般而言,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鲜有从事基础研究人员。访问学者更迭比较频繁,成员比较复杂,有学者,也有政府官员。实习生人数不多,主要配合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缺乏经验及影响力。防务智库的主体是研究人员,占50%以上,一些大型防务智库如兰德公司,行政人员和研究人员是分开的,而一些小型智库如2049计划研究所,研究人员同时兼任行政工作。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对华军事研究人员,主要把握两点标准:一是该智库现任研究人员;二是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军事,且有所建树。2049计划研究所是一家专注于中国问题研究的智库,除一名研究人员专职研究中缅关系及人权运动外,其余6名研究人员,分别为: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L.Armitage)、马克·斯托克斯(Mark Stokes)、伊恩·伊斯顿(Ian Easton)、雷切尔·伯顿(Rachael Burton)、埃米莉·大卫(Emily David)和大卫·基特尔(David Gitter),他们都集中研究中国军事,且成果丰硕。海军分析中心中国处(CNA's China Studies Division)有人员20名,其中从事中国军事研究的有9人,分别为:詹姆斯·贝拉克塔(James Bellacqua)、罗杰·克里夫(Roger Cliff)、卢卡斯·非勒(Lukas Filler)、海迪·霍尔兹(Heidi Holz)、凯文·伯彼特(Kevin Pollpeter)、杰弗里·贝克(Jeffery Becker)、马克·罗森(Mark E. Rosen)、艾伯特·威纳(Albert Willner)和布朗森·珀西瓦尔(Bronson Percival)。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从事中国军事研究的现任专家有6名,分别为:罗斯·巴贝奇(Ross Babbage)、吉原恒淑(Toshi Yoshihara)、杰克·比安奇(Jack Bianchi)、谢里夫·H·卡尔菲(Sharif H. Calfee)、埃文·蒙哥马利(Evan Montgomery)和卡尔·雷伯格(Carl Rehberg)①。

确定研究对象后,从其智库官网或军方、政府网站找到相关权威的背景资料,查询其在智库网站、新闻媒体上发布的报告及文章,查阅其出版的著作以及在国会作证的证词,从这些信息中条分缕析,分析其军事背景、教育背景、智库交流任职背景、涉华经历、研究领域和对华倾向等,主要结果如表1所示。

3.1 军事背景

在涉及的21名对华军事研究专家中,有14名专家在美军或者国防部相关部门工作过,其中7名来自海军,2名来自空军,1名来自陆军,4名来自国防部,退役军人比例高。

此外,这些退役军人的任职经历也十分丰富。如2049计划研究所主席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L. Armitage)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参加过越战,曾在国防部长办公室担任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防长帮办,还出任过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防长。行政总监马克·斯托克(Mark Stokes,中文名为石明凯)曾为美国空军服役20余年,退役后曾在美国多家驻台大型企业做过高管,此后担任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办公室中国、台湾和蒙古科科长。海军分析中心中国研究处9名研究人员,有4名具有军旅经历,其中3名来自美海军,1名来自美陆军。

许多专家除任职经历丰富外,还有的参与了重要战略文件的起草工作。如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研究员埃文·蒙哥马利(Evan Montgomery)就参加过《国家防务战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以及《核态势审查报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 Report》)的起草工作。参与国家重要战略文件的起草工作经历培养了这些专家宏观的战略视野,同时也能将他们的防务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家战略实践,极大地扩大了自身和所在智库的影响力。

在美国智库存在一种“旋转门”机制,即美国政府当局人员和智库研究人员会在每次换届选举后伴随着政府大换班而互相流动,许多卸任的官员会到智库从事政策研究,而智库的研究者也有机会到政府担任要职。这种“旋转门”机制使得智库的影响力渗透到政策制定的方方面面[8]。对防务智库而言,也存在一种类似的“旋转门”机制,美国的军官层级呈现“金字塔”结构,越往上晋升的途径越难,而对从事战略研究的军官而言,这是一个“坎”,因此很多军官在得到中校军衔时会选择到智库工作。比如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创始人安德鲁·克里平涅维奇服役时就是陆军中校[2]。具有丰富阅历的退役军官与长期从事防务研究的人员构成了美国防务智库的骨干力量,灵活的“军-地旋转门”机制,也为独立于体制之外的防务智库注入了活力。

3.2 教育背景及涉华经历

这21名专家中,有7名博士,1名博士在读,10名硕士,学历程度较高。他们的专业主要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国研究、亚洲研究等,这些专业与对华研究关系密切,为此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和理论基础。除这些专业外,一些研究人员还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如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研究员谢里夫·H·卡尔菲(Sharif H. Calfee)研究生专业为计算机科学,这为其之后的战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海军分析中心中国研究处研究员卢卡斯·非勒(Lukas Filler)系美国海军情报专家,曾在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海上特种作战司令部以及海军战争学院情报部门工作过,专业的情报分析素养给他的亚太问题、中国安全战略、中国南海问题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此外,有13名研究人员有过在华学习、工作、生活经历。就读的学校和机构主要有中国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工作学习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台北、香港等大城市,11名专家能熟练应用中文。

另外,有部分研究人员还参加过涉华军事行动,对中国军队了解较深。如海军分析中心研究员杰弗里·贝克(Jeffrey Becker)曾参与“环太平洋”(RIMPAC))军事演习①的计划制定工作,在数艘中国军舰上呆过,对中国海军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他曾在海军战争学院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分析中国海军的领导力,产生了较大的反响[9]。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研究员谢里夫·卡尔菲(Sharif H. Calfee)在任麦坎贝尔号驱逐舰(USS McCAMPBELL)舰长期间曾率领军舰在中国的东海、南海、日本海、印度洋等周边海域开展军事行动10余次,还曾参加“马拉巴尔”(Malabar)海上联合演习②。他的研究领域为太平洋/南海海上战略、未来海军建设,这些涉华军事经历极大地促进了他的专业研究工作。

3.3 交叉任职经历

在这21名对华军事研究人员中,8名具有交叉任职经历。交叉任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智库内部交叉任职;另一种是在军队政府部门之间交流任职。

许多智库专家在不断探索聚焦自己研究领域前沿的同时,会选择到不同的智库交叉任职。如海军分析中心中国研究处研究员罗杰·克里夫(Roger Cliff)曾在大西洋协会(the Atlantic Council)、2049计划研究所、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等知名智库任职,布朗森·珀西瓦尔(Bronson Percival)曾在新加坡東南亚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Singapore)、东西方中心(the East-West Center)担任访问研究员。罗杰·克里夫在大西洋协会工作时研究领域为东亚安全问题,很多研究成果涉及到中国的南海问题,转到2049计划研究所后,开始将研究目标聚焦于中国军事,后转入兰德公司,接受了专业的战略评估训练,这为其后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法。他出版的《中国军力:评估现有和未来能力》影响甚广,其评估方法就借鉴了兰德公司的战略评估模型[10]。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东西方中心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安全问题研究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布朗森·珀西瓦尔在这两家智库的经历也为其之后的南海问题、东南亚及印度洋海上安全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部分智库专家会转到军队政府部门交流,担任要职,把自己的防务战略研究应用到战略实践。如曾出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的罗伯特·沃克(Robert Work),就曾任职于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等防务智库,还出任过海军部副部长。他在智库工作期间撰写了大量有关海军和海上战略的研究文章,尤其是提出了反进入/区域拒止的措施,直接推动了美军“空海一体战”(Air-Sea Battle)战略的出台[11]。2014年就任国防部副部长后,罗伯特·沃克提出“第三次抵消”(Third Offset)以维持美国的优势,其实质是应对中、俄等大国的军力挑战。2014年10月27日,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迈向新的抵消战略:利用美国的长期优势恢复美国全球投送能力》,为美国国防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建议[12]。

防务智库专家在智库之间和军队政府部门交叉任职经历有助于他们不断探索聚焦自己的研究领域,通过学习汲取各个智库的特色研究经验,建立新的合作研究队伍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同时,到军队政府部门交叉任职有助于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战略实践,提升了所在智库的地位和影响力。

3.4 研究领域及对华态度

通过集中分析这21名专家的研究领域,可以发现,当前美国防务智库对中国的军事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军力现代化、台海问题、南海问题、亚太局势、中国的太空计划以及网络战略等方面,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强军兴军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周边问题的演化升温。

通过分析这些专家的报告及出版的相关作品,发现62.5%(13名)的专家对中国的崛起持强硬态度,认为中国的发展将挑战美国的地位,主张美国军队政府界对中国采取强硬的遏制战略。如2049计划研究所研究员伊恩·伊斯顿(Ian Easton)于2017年3月29日在《外交家杂志》(The Diplomat)发表文章《特朗普政府必须提升对台军售》(Trump must Boost Taiwan Arms Sales Now),认为中国大陆的军力提升将“入侵”台湾,美国必须提升对台军售以保证台湾的安全[13]。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研究员吉原恒淑(Toshi Yoshihara)在其代表作《红星照耀太平洋:中国崛起与美国海上战略》(《Red Star over the Pacific: China's Rise and the Challenge to U.S. Maritime Strategy》),从美国的立场和设想出发,论述了中国海军行动的理念、策略以及中国海军的能力,评估了中国海权的崛起将如何影响美国在亚洲的海洋战略,考察了指引中国海军行动的理念、策略以及中国海军的能力,并对中国弹道导弹潜艇舰队的实力进行了评估。作者认为,中国正在为挑战美国在亚洲海域的优势地位做基础性工作,除非美国做出调整,否则中国将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挑战[14]。

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智库中,38%是保守派,43%是中间派,19%是自由派[15]。一般而言,保守派主张对华态度强硬。在美国防务智库中,偏保守的智库比例远高于其他智库,主要原因如下。(1)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美国防务智库中“中国威胁论”沉渣泛起。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军事现代化步伐加快,中美安全困境难以破解,因此美国认为两国战略摊牌不可避免。为了迎合这种观点和需要,美国防务智库密切关注中国的国防战略和军事发展,积极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其成果部分转化为五角大楼有关中国军力评估报告的观点。(2)“国强必霸”的思维逻辑在美国防务智库研究人员中根深蒂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在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一些防务智库的专家认为,大国崛起不可避免地会挑战霸权国的地位和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国也会像历史上崛起的大国一样挑战当今美国霸权,挑战当今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

新时代以来,中国国力不断提升,强军兴军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与此同时,美国的防务开支在不断萎缩,军力优势受到挑战,因此这些防务智库的中国军事研究人员普遍有一种担忧的心理,视中国崛起为美国安全的巨大威胁。2017年12月18日,美国白宫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8年1月19日,美国国防部发布《国防战略报告》(《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两份报告均将中国列为头号“竞争对手”,深受这些防务智库研究成果的影响。同时可以预见,伴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美国防务智库对华军事研究人员的态度将更加强硬。

4 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防务智库人才队伍的启示

在《2017全球智库报告》中,中国入选智库512家,数量居全球第2,但是在防务领域排名前104家智库中,只有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家智库上榜,差距比较明显。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防务智库人才队伍的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科研工作的特点,努力实现智库转型发展[16]。其中,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防务智库,对研究对手国的军力发展,把握军事较量主动权,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过分析2049计划研究所、海军分析中心、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3家典型的防务智库对华军事研究人才背景,可以发现他们军事背景深厚,学术素养较高,在华经历丰富,跨智库和军队政府部门交叉任职经验丰富,同时对华态度普遍比较强硬,这给中国特色新型防务智库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以下启示。

一是重视吸纳高素质转业军官群体。每年军队都有数万军官退出现役,尤其是2015年军改以来,大批军官和文职干部转到地方。根据我国现有的政策,大部分转业军官和文职人员都安置到地方政府部门,一部分自主择业的军官选择创业或者自己找工作,鲜有转业军官加入智库。在这些转业军官中,不乏学历高、指挥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在军事防务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优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加入防务智库继续从事战略研究,将极大促进防务智库研究事业的发展。

二是发挥好人才培养“蓄水池”的作用。在美国,总统有权组建内阁,提名人员入职。因此,每次政府换届的时候,会有大幅度人员变动。而智库紧紧抓住这些有过政府经历的高端人才。转到智库后,这些人员可以把自己在任时的一些思想进一步梳理完善,使其理论化。一旦有合适的机会,这些人才也有可能去政府任职,有机会践行自己的思想。在这个双向过程中,智库如同一个蓄水池,保留了许多优质人才,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多机遇。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防务智库的人才队伍时,应该想办法多吸纳蓄存这种人才,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三是建立流畅的人才交叉任职机制。纵观美军的军官和防务智库人才培养机制,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岗位轮换制度。美军规定,军官在同一岗位任职时间一般不超过4年,最长不超过6年,到时间必须轮换。美军对军官往往采用全方位、大跨度的岗位轮换,以此来丰富军官阅历,增加军官跨军种、跨部门之间的指挥或协调机会。在防务智库的研究人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具有交叉任职的经历。在我国防务智库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可在智库—智库、智库—政府间建立流畅的人才交叉任职机制,有利于把防务智库建设成锻炼人才、储存人才之地,智库专家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军队政府战略实践中,同时也可将军队、政府的防务理念更好地传播到智库,双向互动,扩大影响,促进防务智库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重视智库人员对外交流工作。在美国防务智库的对华军事研究人员中,许多专家都有过在华工作、学习经历,中文娴熟,对华了解很深,因此能写出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深度报告。中国的防务智库研究人员欲更好地研究对手的防务策略,须重视智库研究人员的对外交流工作,多与对手国的军队、政府、智库人员进行交流,切实把握对手国的战略思维模式,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方能出品真正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国家之所重者人才,智库之所重者更是人才。美国防务智库对华军事研究人员背景研究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防务智库的人才队伍时,应重视吸纳高素质转业军官群体,建立流畅的人才交叉任职机制,重视智库人员的对外交流工作,培养一批智库领军人才队伍,打造一流的中国特色防务智库,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MCGANN J G.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cholarly Commons,2018.

[2] 李健, 马增军. 美国防务智库现状及主要特征[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2): 82-85.

[3] 任晓. 第五种权力:论智库[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63-64.

[4] 刘力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成功的智库尤其要重视有效的传播[N]. 文汇报, 2014-06-03(9).

[5] CAN. Chinas Military support facility in Djibouti: the economic and security dimensions of Chinas first overseas base [EB/OL]. [2018-04-20]. https://www.cna.org/CNA_files/PDF/DIM-2017-U-015308-Final2.pdf.

[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43.

[7] 陈瑜. 世界著名智库的军事战略研究[M].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6:236.

[8] 王莉丽. 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J]. 国际问题研究, 2010(2):13-18.

[9] Whos at the helm: Leadership in Chinas navy[N]. U.S. Navy War College Review, 2016.

[10] CLIFF R. Chinas military power: assessing current and future capabiliti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45-62.

[11] KREPINEVICH A F, WATTS B. Meeting the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Challenge[EB/OL]. [2018-04-20]. https://csbaonline.org/research/publications/a2ad-anti-access-area-denial/.

[12] MARTINAGE R. Toward a new offset strategy: exploiting U.S. long-term advantages to restore U.S. global power projection capability[EB/OL]. [2018-04-20]. https://csbaonline.org/uploads/documents/Offset-Strategy-Web.pdf.

[13] EASTON I. Trump must boost taiwan arms sales now[EB/OL]. [2018-04-20]. https://thediplomat.com/2017/03/trump-must-boost-taiwan-arms-sales-now/.

[14] (美)吉原恒淑, (美)霍姆斯. 紅星照耀太平洋:中国崛起与美国海上战略[M]. 钟飞腾, 李志斐,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12-16.

[15] 庞兴国. 美国智库加强对华军事问题的战略评估[J]. 中国经贸导刊, 2016(28): 74-76.

[1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 [2018-04-20].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U.S. Defense Think Tanks have gathered the most top experts, scholars, military and government personnel in the field of defense. The study on the Chinese researchers backgrou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defense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thod/process] The background data of 21 military researchers from 3 defense think tanks, Project 2049 Institute, CNA and CSBA, are collected through the open source. It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ir military, academic, working experience in China and employment. [Result/conclusion] It is found that those Chinese Military Researchers from the U.S. Defense Think Tanks have profound military background, excellent academic quality, rich experience in China, professional working experience in various Think Tanks, military and government. And most of them take a strong attitude e towards China. In view of th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defense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absorb the high-qualified demobilized military officers, establish a smooth cross-appointment mechanism,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hink tanks researchers, train a number of think tank talents, build a first-class defense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 a strong intellectual suppor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army.

Keywords: U.S. defense think tanks researchers background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8-05-28 修回日期:2018-06-11 本文責任编辑:吕青

猜你喜欢
美国
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儿童绘本出版中的性别理念研究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