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将传统的教案教学转变为新型的探究性学案导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了国内外文献更加明确了探究性学案导学含义、特征。
关键词:探究性;学案导学;化学教学
传统的教案导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今素质教育正在逐步地探索落实阶段,它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探究知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充分适应新时代“创新”的要求。
一、探究性学案导学的涵义
任何的实践工作都需要相关理论地指导,科学地理解“探究性学案导学”的涵义,把握其本质特征,是有效实施探究性学案导学的基础。探究性学案导学的涵义共分为两个方面即“探究性学习”和“学案导学”:①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强调的是一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去提出、分析、判断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②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我校自上学期实行“学案导学”以来,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我切身感受到“学案”有许多较于“教案”的优势。“学案”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包括他们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经验等)所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自主主动地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相较于传统的教案,它更加注重学生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学案”可以直接参与完成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二、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案导学
结合各个学科教学的具体做法是:了解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自学能力等)→分析各种要求及其重难点(包括教学大纲及考试要求、知识内容的重难点等)→设计学案(学案通常采用每个课时一个学案)→发放学案(使学生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知识点,理清知识线索,自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课堂讨论(除学生已解决的问题外的一些重难点可以交流讨论予以解决,并在学案上作好相关记录)。通过这一“探究性学案导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学。
三、化学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案导学
(一)注重化学学科教学的自身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首先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的就是实验,而恰好实验本身就具有探究性,这也使得化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在不断探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整理结论的过程。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具有特殊目的、内容、方法和活动形式的师生间的动态活动过程;其次中学化学学科虽然是理科,但又兼顾了文科的某些特点(知识点多、琐碎,需要记忆的东西多),例如物质的颜色、在水中的溶解性、密度等。有时有些知识表象容易理解,但应用时较难,例如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学生可以背出来,可用于如何在解题学生就不会了;最后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中学化学学科也不例外,其中渗透了其他的学科包括物理以及数学一些思维方式的应用。在化学计算和推断题时往往会用到极限法(最值法)、差量法、估算法及正向或逆向思维法等,例如在有机物通式计算时甚至采用了数学的数列法求解。
(二)注重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过分重视知识是化学学科解题前提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使得学生学习成为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地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具有探究性的化学学科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因此现阶段各校都在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具有以下特点:(1)使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相较于传统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提出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我要学和要我学。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这样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使学生学习具有独立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往往出现“教师不讲,学生不会”的现象。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在适当条件下提出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知识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3)使学生学习具有体验性,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中学化学学科中有各种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我们就是要鼓励学生对课程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本研究结合以上两点,使得化学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案导学具备了以下特征:
(1)要突出學生的主体性,在设计探究性学案导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由于化学学科的知识点琐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和认知水平将琐碎的知识编排在学案中,让他们自己总结规律;(2)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生往往不喜欢被动地接受,而是勇于探索,我们可以在探究性学案导学设计中,科学地设计问题引导探索,适时地引线搭桥帮助学生探索。例如,在探讨氯水的漂白性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用干燥的氯气和湿润的氯气进行漂白效果的对比,使学生自己得出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3)要突出对学生适当的引导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索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群羊,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的地位,肩负起“导演”的责任。课前,要精心设计“学案”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在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案导学中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注重每个问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一步步自己探究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熊祥胜.化学学案的设计和运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2.
[3]林英良.学案导学的课堂运作模式[J].江西教育,2010,14.
(作者单位:厦门市内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