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人生

2018-09-10 13:12夏雪刘冰清赵颖
三峡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口述史

夏雪 刘冰清 赵颖?

摘 要:傩戏“杠菩萨”于2006年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国顺是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近年来,杨国顺一直致力于傩戏“杠菩萨”资料的整理工作,并以传习所、暑期傩戏培训班等方式向年轻人传授傩戏“杠菩萨”知识。采访中,杨国顺讲述了自己坎坷的学傩经历,介绍了丰富的从傩技艺,并表达了自己对傩戏“杠菩萨”传承的期望。

关键词:高椅傩戏;口述史;杨国顺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112-05

傩戏“杠菩萨”于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流行于湖南省怀化市会同、洪江、中方等地,其中以会同县高椅村最为有名。高椅村位于会同县东北,处沅水上游雪峰山脉南麓,巫水河畔,系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椅村傩文化信仰浓厚,傩戏“杠菩萨”已在此延续二百余年。

杨国顺,男,1936年生,初中文化,高椅村人,现为杨氏坛班的掌门人。他从小跟随父亲进行傩事活动,其父去世后,他遵从父亲遗愿于12岁拜师杨宏远,正式开始学傩。他不仅擅长演外坛傩戏中的老生、丑角,更是熟悉内坛法事,能够独立完成一整套法事。这些年他在会同县各处行傩,积极整理“杠菩萨”戏本,传授傩戏技艺。2010年成为傩戏“杠菩萨”的省级传承人。

笔者分别于2015年6月和2017年8月两次对杨国顺进行了采访。本文为其采访的录音整理而成,除将会话式转为自述式,并剔除了对话中重复、累赘的语言以外,都是对杨国顺访谈的真实记录,以确保其口述史的原真性。

一、坎坷的学傩之路

我6岁起就跟随我的父亲杨宏泽参加“杠菩萨”活动,我觉得那些奇奇怪怪的面具好玩,我一点都不怕,倒是很喜欢看他们演傩戏,每次他们出去演傩戏,我就跟着跑前跑后。

8岁那年,我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前最大的希望就是后人能把这一门手艺传下去。我表叔杨宏远的傩艺是我父亲传给他的,他那时看我年纪还小父亲就去世了,就遵照我父亲的遗愿,开始教我学习傩戏。每次出去演傩戏都带上我,我帮着他们敲敲锣鼓、打打下手。

12岁的时候,我正式拜杨宏远为师父,一开始师父教我的是外坛傩戏,他给我讲傩戏里的故事,还有那些人物的关系,耐心地教我怎么唱怎么演。我刚开始学习傩戏时,我的师父就给我讲高椅的傩戏是怎么来的。他说高椅的傩戏是一个叫“杨光召”的人从外面学回来的,这个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他读了一点诗书,后来就到洞口县那溪瑶族乡铁山村,向一个叫蓝法龙的巫师学法。回到高椅之后,他收了几个徒弟,向他们传授傩技,就这样慢慢地,傩戏在高椅传开了。我的爷爷不会做这个,我的父亲还是找村里其他人学来的。所以要是有外村外姓的人来学傩,我们也都愿意教给他们,在谱系上认他们是祖师。我们这一派传到我这里应该算是第17代了。我师父开始跟我讲这些过往,我像听故事一样听得津津有味。

直到十五六岁,他才教我内坛的法事。傩戏学起来容易一些,多看几次就能记住了;内坛法事学起来就很难,既要记住怎么念还要记住怎么做手诀、怎么踩罡步,不经过反复的练习是学不成的,师父看我有些耐心了,也能坚持学下去,才教我内坛的法事。否则,这些法事是不会轻易教给我的。

学习傩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的人都没有什么文化,识字的不多,传下来的戏本里错字很多,不懂的人就看不明白,还有很多戏都没有戏本。我跟着师父学习的时候,他出去杠菩萨就叫上我,我一开始看着他们演,跟着打锣打鼓,多演几次我也知道怎么唱了。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就要自己去问,师父说怎么做我就记在心里。那时候全靠人扛着“杠菩萨”的行头走山路,很不方便。寒冬腊月里要跟着师父出去做事,徒弟要主动帮师父挑起行李,远的还要在路上歇一晚才能到。没有人请我们去做事的时候,师父要我跟复习功课一样复习他教我的东西。一些密不外传的东西都是他亲口教我的,他说一句我就记下来,再复述给他。后来我学的多了,他也会在出去“杠菩萨”的时候考验我,叫我单独做一部分内坛的法事,这都是他教过我的内容,我都能很好地完成。师父看我进步很快,就给我过执了。

过执之前,要置备好法印、法帽、令牌、竹卦、牌带、朝牌、师刀这些平时杠菩萨用到的道具,这个牌带还有些讲究,不是说随便找一些布来做就可以,这一般都是许了愿的人家捐的,一共是12条,还要请别人绣上“香火同行”、“南通北达”、“众将扶持”等字,保障法师过执后做事顺利。过执的时候师父要从王元帅、马元帅那里拨兵马给我,还要有人作证明,这些证明的人都是已经过执的法师和附近德行好的人。过执之后要在家里安“老师坛”,每次出去“杠菩萨”之前、回来之后都要祭拜。过执的时候我分别过了道门和佛门的执。傩戏“杠菩萨”就是我们说的“道门法事”,主要是主东家里有病有灾,或者有求、还愿,请我们去做一下,这个家庭就会顺利;佛门法事是主东家里有人去世,就请我们去超度亡灵。我的父亲既会做佛门法事,也会做道门法事,他也请了两个执,他的本名叫杨宏泽,过执之后,他就有两个法名了,他的佛门法名叫杨来先,道门法名叫杨法宽;我的师父杨宏远只学了道门的法事,就只有道门法名,叫杨法胜。我过执之后就有了道门法名,叫杨法顺。因为我又拜师学习了佛门法事,请执之后我也有了佛门法名,叫杨复顺。

二、丰富的从傩技艺

1980年以前我们这里明令禁止“杠菩萨”,说这是封建迷信活动,谁也不敢再演。不少之前参与傩戏演出的人都害怕自己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把家里的道具、戏本都销毁了。我那段时间也放弃了“杠菩萨”。“杠菩萨”这个东西,要是不经常用经常记,很容易忘记。现在想想那时候忘了很多东西,我再怎么努力去想也没办法还原了,也扔了不少“杠菩萨”的道具,实在很可惜。但是我心里还是始终期盼着,哪一天能够再把“杠菩萨”演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乡文化站工作,我看到上面对于“杠菩萨”的政策有所松动,别的地方逐渐又演起来了,我就在想高椅“杠菩萨”也许还能再演起来。1985年我从文化站退休,回到村里一边务农一边琢磨着组织班子的事情。师父很支持我的想法,他说要演起来先要把戏本重新整理出来,有了本子才好演。我协助他整理了很多戏本,把之前所剩不多的“杠菩萨”的道具、乐器、面具都找了出来。我还找来之前一起唱傩戏的几个朋友,跟他们说了要重新组建班子一起去“杠菩萨”,他们一开始也有些犹豫,都害怕会引火烧身,但经不住我的劝说,最后都加入了我们的班子,大家重新排起傩戏来。听说高椅的傩戏班子又开始排傩戏,附近几十年没看傩戏的老人们都想再看看,家中有事就请我们去“杠菩萨”了。慢慢地,请我们去“杠菩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比几十年前的熱闹、忙碌的场景还是差远了。当年不少喜欢看“杠菩萨”的老人都去世了,年轻人没看过这些,兴趣也就不大。

1994年,我的师父去世,我从他手上接过了杨氏坛班掌坛的重任。虽然那时我已经六十多岁了,但觉得环境对“杠菩萨”是很宽松的,我演起来带劲,经常带着班子在会同这一带演。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随着一些“杠菩萨”的老艺人相继离世,加上之前一些科书的遗失,很多技艺就渐渐失传了。我还记得一点,但是不完整,我就带着徒弟杨迎春,根据留下来的科书和我记忆里的内容,对上刀梯、口咬脚踩火犁、捞油锅、放油火这些绝技进行了复原。很多年纪大的老人也没有看过这些,看到我们表演这些惊险刺激的绝技,他们感到惊奇又佩服。

我们坛班的傩事活动主要分为乡傩和私傩。乡傩就要在庙里做,我们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庙,有五通庙、飞山庙、杨公庙、梅山庙、泗山庙、天王庙、盘古庙、灵官庙、火神庙、龙王庙、油神庙、城隍庙等,要在这些庙里做,所以又叫庆庙,是村子里一起出钱办的;私傩就是去别人家里做的,是私人请的,主要包括冲傩、还愿、敬发财菩萨、和神、送下洞、求子、庆红坛、庆梅山、抛牌过印等等。

还愿和冲傩是最经常做的法事。还愿是向神许的愿望实现之后,对神的酬谢,也有的是祖先许了愿,定下每三年或五年定期敬傩神的规矩,后人遵照还愿的。家里有病有灾了,请我们去做一下冲傩,家里就会顺利,送下洞、平安愿、求子、庆伽蓝、庆红坛、庆梅山这些也算是冲傩,只不过目的不一样,也就有些区别。我们这里认为家里不和顺是下洞娘娘作祟,要把下洞娘娘请走,家里才能好起来,平时扎一个五寸左右长的布偶作为下洞娘娘供奉在下坛有保平安的作用。平安愿是为在外的亲人能平安归来而做的法事,求子主要是为结婚多年却没有生孩子的妇女做的。要是家里有人久病不愈就要做庆伽蓝。传说小三太婆很小气,稍有不到就会得罪小三太婆,从而引起家里的灾祸。庆红坛主要是求小三太婆宽宏大量。以前我们这里很多人以打猎为生,要是丰收回来,要酬谢猎神,就是“庆梅山”。除此之外,我们还做和神、敬发财菩萨和接法。旧时行江排工、水手、渔家为了保障行船安全,在出发前要“和神”,目的是与水中邪魔“三洞邪婆”握手言和。

在“杠菩薩”之前要布置傩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搭“桃源洞”。要是私傩,就在主东家堂屋里布置桃源洞;要是乡傩,那就是在庙里了。布置之前要准备好竹篾,用这些竹篾扎成一道道拱形门,在上面缠上彩色的纸条作装饰。中间的拱门上写着“桃源仙境”,两边的拱门上分别写着“华山宝殿”和“金阙云宫”,这叫作“坛匾”。桃源洞前面要悬挂几层吊挂,吊挂都是五颜六色的彩纸做的,有的是剪纸,有的写着字,剪纸要剪一些吉祥的纹样,写的也都是一些吉利话。此外,要设总坛、祖师坛和虚空台,分别挂上三清图、祖师图和虚空图。在会兵架桥的时候需要用一张“桥菩萨”铺在长凳上,意思就是神灵走过了桥来到了傩坛。我的那一幅“桥菩萨”还是传了好几辈才传到我手上来的,时间太久了,上面的图案都看不清了。我知道上面画的有各种各样的菩萨、法师,但要我对应起来哪一个是做什么的,我也不太清楚。现在要想找到一个会画神图的画师也不容易,平时出去“杠菩萨”都是坛班里其他人的神图带去用的。

“杠菩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和闭坛。开坛为酬神,闭坛则为送神,表示对祖先、神灵、先师的祈求和忠诚。傩坛需要做的法事是根据目的和法师来决定,必不可少的程序有上疏、发兵、立寨、架桥、迎神、下马、祭兵、发猖、延烛、放船、扫堂、整祭、化财、散香等等。所有法事在做的时候都要给神灵上疏,告诉他们主东家的目的是什么,傩神需要做些什么。比如在会兵架桥的时候,众神已收到法师上疏,带领兵马前来傩坛。法师要架好桥帮助他们通过,此时就要唱:

一择东方木桥柱,木城兵马到坛前。一择南方木桥柱,火城兵马到坛前。一择西方木桥柱,金城兵马到坛前。一择北方木桥柱,水城兵马到坛前。一择中央木桥柱,土城兵马到坛前。

立寨是为了远道而来的兵马安歇而造的“五营四寨”,五方都要唱到,目的是对各方神明和兵马的尊重。

我们这里把搬演傩戏叫“外坛”,一般是一个坛班里的人,有人专门负责打鼓敲锣,有人专门负责在傩戏里扮演角色,这个只要排练好了,人人都能去做。按顺序来说有灵官踩台、郎君杀猪、杠和利、杠华山、和神、杠杨公等等。行傩做法称为“内坛法事”,只有掌坛才知道内坛怎么做,内坛法事按顺序来说是请师、立云寨、发文、迎神、郎君杀猪[1]、会兵架桥、拜寿(献果盒)、引神下马、交钱、送神。送神有一些讲究,先要送大菩萨,也就是傩公傩母,再送小菩萨,也就是下洞娘娘,因为要送几位神,需要的时间就稍长一些。还愿的时候,在交钱之前要演土地送子,之后要演土地勾愿,我们这里都是土地勾愿的。内坛和外坛要穿插在一起,演起来才有意思。有时除了外坛必须演的戏之外,还可以根据主东的意愿加一些戏,比如《傩娘探病》、《划船求子》、《杠家先》、《二郎学法》、《石三太打铁》等等,具体演什么也要看主东家的需求,最多也只要四五个演员。戏的时间都比较短,最长的不过三个小时,最短的一个小时不到就能演完。有些傩戏不仅仅是有敬神、娱乐的作用,有的还有教育、警示的作用,教育人们要懂得忠孝节义,劝人行善积德。每一场傩戏一般唱到最后还要说些吉祥话,要祝福主人家美满安康、人丁兴旺,要唱得主人家高兴,唱得主人家满意。比如在演《杠勾愿土地》时,勾愿土地最后唱:

你把良愿还过后,千年发达万年兴。花费钱财不要紧,明中去了暗中存。明中去了无四两,暗中来的有千斤。一愿团中得吉庆,二愿户户得安宁。三愿风调并雨顺,四愿天下得太平。土地不得多时唱,略将几句表人心。来时开口吃户主,去时遍地踩黄金。

傩戏里有很多神,我们对这些神也有一些区分。传说神分为天、地、水、阳四个群落,天神的代表是玉帝,地神的代表是阎王,水神的代表是龙王,“阳”和“杨”同音,也就是杨公了。为了保证在水上谋生的人的平安,我们这边在溪边、河边、码头旁都要建“杨公庙”,有的村里也建了“杨公庙”,这就把杨公当成地方的保护神来看了。在杨公庙里庆庙的时候,就要演《杠杨公》。当然在其他的时候也能演《杠杨公》,在这里面唱道:

下水船只叫动我,顺风相送过洞庭。上水船只叫动我,缆索坚牢滩上行。生产之人叫动我,是男是女快得生。生意之人叫动我,腰缠万贯转家门。买卖之人叫动我,我做招财进宝人。行坛之人叫动我,我做扶坛护法人。酬愿户主叫动我,我做酬良散愿人。

做生意的、生孩子的、还愿的都能请动杨公,目的是保顺利、保平安。又因为传说杨公小的时候跟着他的母亲去给人接生,所以在求子、还愿的时候演得也多。

高椅傩戏的面具很有讲究,我们这里有一句话叫“不戴面具是人,戴上面具就是神”,这说的就是傩戏面具。我们这里看一个傩戏坛班有没有本事、有没有威望,很多时候都是看这个坛班演傩戏用的面具数量多不多、雕得好不好,数量越多、雕得越好,就算外行人也能知道这是有真本事的。面具分为专用和通用两类。专用的有《郎君杀猪》中的郎君;《和神》中的盘古、皇母、六伢崽;《杠杨公》中的杨公、刘洪;《杠阴公》中的阴公;《杠华山》中的华山土地;《划干龙船》中的李法兴、海氏三娘、游家五娘;《杠和利》中的秦和利、和利妻;《杠勾愿土地》中的勾愿土地等等,一整套有26具。这些形象都是固定的,在高椅傩戏里有“秦和利”形象,他是一个歪嘴,这个角色太深入人心了,大家都知道他,所以我们这里叫歪嘴的人都叫“扭口和利”。通用的面具就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现在很多人图方便,演和还愿无关的傩戏时面具也不戴了,换上戏服化上妆就能演。能雕刻傩戏面具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面具长期不用就丢了,现在我这里只有十几面江洋大盗、盘古、杨公、少婆和一些土地公、土地婆[2]的面具了,原先光是土地婆的面具就有30多面不同的。我现在把一些面具都分给坛班里的傩戏演员了。我们这个班子现在“杠菩萨”主要用的还是面具,因为一戴上面具都知道是谁来了嘛。另外,这几年“杠菩萨”用的乐器也有些变化,原本只用锣、鼓、钹这些打击乐器,现在还用上了唢呐伴奏,演奏起来就很热闹了。

符、咒、诀是只有掌坛才有的本事。在做“内坛”法事时,就要用到它们了。咒也分为道门咒语和佛门咒语,常用的道门咒语有土地咒、杨五咒、功曹咒、城隍咒、灵官咒、玉皇咒、天师咒、道门祖师咒、发牒文咒等;常用的佛门咒语有观音咒、普庵咒、振提咒等。有的咒还详细记录了一些神灵的由来,比如《杨五咒》中说明了杨五的身世:

大哥云南为知府,二哥封为秀刀王。三哥山中斩猛虎,四哥水上斩妖精。只有五哥年纪小,随母绣房去接生。

手诀是人和神、神和鬼、鬼和人相互沟通的方式,我们这一派用的手诀有“三十六诀”的说法,里面有很多诀法都是对应的,有大、小、左、右之分,比如大天门、小天门、四角天門、大金刀、小金刀、左金轮、右金轮等等。动作有勾、按、屈、伸、拧、扭、旋、翻各种技巧在里面,在用手诀的时候要做到“心想、口念、手做、脚盘”,配合起来,一招一式都要做到位,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三、坚定的传承信念

我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还是一直坚持在“杠菩萨”。我有三个儿子,现在两个在高椅,他们都没有学过傩戏。我的孙子们大都在外地,有的在会同,有的在怀化,他们更是从小都没接触到这些。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我们这附近还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很少,喜欢看傩戏、演傩戏的就更少了。这个赚不了什么钱,做起来又辛苦,年轻人都要养家糊口呀,我好几个徒弟都是学傩戏的好苗子,但他们都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外地去打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跟着我做几场。高椅傩戏被评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些年来找我学习傩戏的年轻人也不是没有,还有不少大学生来找我拜师学艺,但他们几乎都是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找我学的,坚持不了多久,学了也不会跟着我们出去演,傩戏不经常演就很容易忘记。我们这个班子里,现在还在演傩戏的、年龄最小的也有四五十岁了,我今年82岁了,这两年身体逐渐吃不消,也演得少了。有时候人手不够,有的演员要一边扮演角色,还要一边敲鼓打锣,很是辛苦。我的儿子、孙子们看我辛苦,都劝我少做一些,可是我心里还是舍不得呀。

傩戏班子排练一般是趁着农闲的时候,排好了有主人家来请,就由坛班的掌坛人联系大家一同前去,因为自己家中都还有活要干,要凑齐一个班子也不容易。我们这里还有不少女人也参与到傩戏表演中了,演王母娘娘、土地婆这些角色。这之前我听说别的地方的傩戏都不传给女人的,我觉得要是不传给她们,也找不到人来演了,她们都是打心眼里喜欢傩戏,我不能因为旧的规矩就让“杠菩萨”失传了。

这几年市里对高椅傩戏重视起来了,市里县里都有人专程到高椅来找我拍摄资料,面具、科书他们都拍,有时还要我组织坛班的成员演一场傩戏,拍摄成录像保存下来。我接受了一些长沙来的记者的采访,有报纸的、电视台的,给高椅傩戏做了很好的宣传。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到我家里来,我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县里成立了傩戏的传习所,有时请我去讲课,想学习傩戏的人都可以去,我给他们讲傩戏里的故事,要怎么唱、怎么做。这些年村里还在暑假组织了傩戏培训班,把暑假在家的孩子们都聚到我家里来,一年能有十几个,他们看了那些面具觉得很新奇,拿在手上蹦蹦跳跳的,看得出来他们还是很喜欢这些东西的。我想即使现在有动画片看了,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还是有魅力,能够吸引他们。但这些孩子学几周就走了,以后也不会再跟着我学了,过一段时间学的也就会忘记。短短几周的时间能学到什么呀?这些孩子还要上学,学校还有功课要做,不能像我之前学艺那样,每天跟着师父学习。我能做到的只是告诉他们,让他们不要忘记我们高椅还有这样一种传统文化,传承了几百年,直到今天都还在我们身边。

我认为传承“杠菩萨”,一方面是要把师父教给我的、书上写的记下来、演出来,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活用它们。“杠菩萨”本来就是民间的艺术,要是老百姓都不爱看,它就很难存活下去。这些年我以“杠菩萨”里面的一些故事为基础,创作、改编了几出戏来,比如《穆桂英挂帅》、《下洞娘娘》、《歪嘴和利》去参加县里的民族艺术汇演,观众的反响不错,还都获了奖,这也让我受到了鼓励。

我的徒弟杨迎春、杨江华跟我学“杠菩萨”几十年了,他们现在也都是市级、县级的“杠菩萨”传承人了。他们年轻一些,见识比较广,想法比我更多。他们想学习其他地方的一些经验,靠“杠菩萨”赚更多钱,也能吸引年轻人学习这门艺术。他们出去旅游的时候看到别人演傩戏,那边搞得红红火火,一张门票要一百多元,一场能坐一二百人个人,一天能演好几场,很受游客的欢迎。他们看了江西的傩戏演出后就想自己或许还能做得比他们更好,就想着学习别人的经验,把高椅傩戏也搬上舞台,排演几出固定的傩戏,面对游客演出,让来到高椅的游客更好地感受高椅的文化。但这做起来也不容易,他们原先准备组织一个十几个人的剧团,最后却只组织了九个人,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没有人能来参加。一开始一年只能演一两场,钱都是公家出的,收入也不高。这几年高椅的旅游越做越好了,表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村里还有杨国大在家里办了傩戏私人博物馆,展示他自己用竹根雕的傩面具,游客还可以去他那里参观。我想,要是以后能定期做“杠菩萨”的表演,那外地游客离开高椅之后,记住的也不只是这里独特的建筑,还有这里流传了两百多年的傩戏“杠菩萨”。

“杠菩萨”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想保护好它,并且将它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我们的文化要发展兴盛,就一定不能离开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继承好、发展好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兴旺发达。

注 释:

[1] 据杨国顺介绍,郎君杀猪既是属于内坛也属于外坛。

[2] 当地传说土地有九个兄弟,九人各司其职,有的土地公与多个土地婆结为配偶,故有多个土地公、土地婆的面具。

责任编辑:黄祥深

文字校对:向华武

猜你喜欢
口述史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
黄梅香自苦寒来
时光流逝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发展状况的个案研究
壮族民间侬智高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适度: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