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教育研究走向

2018-09-10 23:12:49马超
大东方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教育研究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直接影响课程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引发新的教育革命,可以说是第三次教育革命。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将打破并重组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未来教育将与“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形成诸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学”等新型的教育形式。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教育研究的走向进行浅析,综合目前课程教育发展的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教育;教育研究

“互联网+”的提出与快速发展,让我国的信息化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常态。“互联网 + 教育”对传统教育行业的冲击非常有力,尤其在开放共享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都有了一些新的特点,这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传统的整合观已经很难恰当地支撑两者的整合,其实质与基础的意蕴逐渐变得固化。因此,在阐明 “互联网+教育”带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新变革的基础上,有必要探讨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基础。在此背景下,对课程教育研究的走向进行探索和挖掘,以期能为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一、“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教育的思维创新

“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在线化,而是代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技术推动教育产生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思维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并将其作为一种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1]。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互联网+教育”不断呼唤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育教学,迫切需要从实践层面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思路。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要以重构现有课程模式为切入点,以再造教学流程为落脚点,以创新组织管理为条件保障。“互联网+教育”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所带来的新发展态势,如何在新的状态下发展教育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各阶层理应思考的问题。课程是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载体,高校应依托课程,系统规划如何创新教学实践,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我国高校教学发展变革,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

二、“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教育研究发展方向

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问题正在或已经生了巨大的變化,要求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科学及时地回应课程与教学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为此,笔者通过课程理论研究、课程实践研究、教学理论研究、学习理论研究四个方面提出课程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1)课程理论研究

近年来,课程理论研究重点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学校课程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创客课程、微课程与慕课五个领域,其中关于微课程与慕课是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推动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立足“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强调围绕学习产出来组织课程建设、安排教学时间和设计关键资源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2]。

(2)课程实践研究

课程改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最根本的不是要改变课程,而是要改变教学主体的行为。有研究者认为,回顾十多年的课程改革,还存在三维目标确立和教学目标比较虚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内容过于广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学方式多样化与过程形式化等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动性,指导学生安排好课内课外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正确选择探究课题的内容与实施方式,对每个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恰当的评价来加以解决。

(3)教学理论研究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理论研究应该朝着教学研究范式转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流派以及深度学习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尤其是随着情境感知技术、智能识别技术、可穿戴技术、人工智能等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具身学习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3]。面对“互联网+教育”对课程与教学论带来的新的冲击,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比如创客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探究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共性特征就是重返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真正作为教学的核心来看待。

(4)学习理论研究

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学习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有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习效能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生由于受到性别、学习阶段、学校类别和区位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应从树立合理学习价值信念、建构过程性学习评价体系和优化课程教学资源配置三个层面提升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效能水平。

结束语

高等教育领域在“互联网 + 教育”的影响下,掀起改革和创新的热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指引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高等教育出现知识数字化,教师、学生及管理的智能化。这种形态带有独特的跨界融合性、创新性以及开放性,适合目前社会的发展阶段以及教育的发展规律[4]。此外,还应注意到,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促进高等教育变革创新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只有具备全局意识才能不断地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互联网 + 教育”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需要我们全面认识和看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鉴,安富海,李泽林.“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7(11):105-116.

[2] 马丽艳.“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逻辑[J].无线互联科技,2018(4):79-80.

[3] 谢幼如,吴利红,邱艺,等.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7.

[4] 储常连,莫灿灿.“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未来走向[J].重庆高教研究,2017,5(4):121-127.

作者简介:

马超(1997-)男 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外文学。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教育研究互联网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教育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1:00:40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2:16:49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45:15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38:12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14:09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探究
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17期)2016-04-27 04: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