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微电影实践研究

2018-09-10 13:23:17孙行旭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微电影自媒体核心素养

孙行旭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电影以其低门槛、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追捧,但微电影教学、创作和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影视相关专业,小学微电影教学极其罕见。基于此,对小学生微电影教学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有助于从微电影的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的构建着手,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信息素养、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自媒体;微电影;核心素养

微电影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的特点。当今,国际微电影教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一是如何在技术上进一步普及微电影,二是如何拓展微电影的价值。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发布的校园微电影都是高校影视专业学生的作品。小学生自主拍摄的微电影极其罕见,而且一般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生参与面不广,难以体现微电影教学的价值。2016年发布的《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发现,未来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信息素养、学会学习等方面的素质,这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下面,笔者围绕微电影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的构建,谈谈如何在“编——导——演——拍——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构建学习内容

(一)编:引导唤醒,创编多样化剧本

在微电影教学过程中,剧本创作是许多学生感到最为棘手的问题,他们觉得身边没有适合撰写剧本的素材。笔者通过案例分享,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请学生说说该剧本是否和我们的生活有联系,看了剧本后有什么感想。通过体会、交流,学生发现真实的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有意义的素材。然后,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从经典名著、社会热点、日记随笔中去挖掘题材,编写剧本。通过不断的启发、交流,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素材。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但突破了学生剧本创编的瓶颈,而且还唤醒了他们的公民责任意识。如当全国掀起一股二胎浪潮时,有学生就抓住这一热点,搜索相关素材,撰写了剧本,最终他们的作品《二胎 二胎》获得鄞州区特等奖、市一等奖(如图1、图2)。

(二)导:图文渐入,导构分镜头脚本

导演课程中,学生需要将剧本中的文字创造性地转化为视听结合的形象,制作成分镜头脚本。这对于刚学习微电影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笔者将传统的分镜头范本格式进行改编,以文字配图的形式要求他们进行画面想象练习(如图3)。有些学生充分发挥同学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和擅长手绘的学生强强合作,使作品超越了预期的效果。

为了保证整部微电影的拍摄有一个完美的“施工图”,还需要在画面想象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作者、观众、拍摄对象的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学习策划每个镜头的运动及镜头间的转场,音乐、语言的运用,以及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将每个镜头都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段极具感染力的视频。如606班俞立涵同学将《吃纸人》剧本转换为分镜头脚本时,将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摄法、音效都一一写明(如图4),这充分展示了小导演严谨的创作风格,通过立体化的故事情节和活灵活现的人物塑造感染观众。

(三)演:情感带入,锤炼形象化演技

为了让学生在表演时既能带入真情实感又能适时自我调控,笔者要求学生选择熟悉的、生活化的作品进行迁移练习,并在同一场练习中集中设置一些感人的、幽默的、忧伤的故事情节。学生在情绪的反复切换中更全面地认识了自己,学会了和情绪做朋友,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表演技巧也得以明显提升。

(四)拍:学以致用,拍摄意境化镜头

微电影拍摄入门容易,但是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手法,除了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经常实践练习。笔者借助网易云课堂的《电影自习室》布置前置学习任务,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现场演示、学生同步练习,让他们理解景别、角度、光线、色彩的改变对人物性格刻画、影片氛围变化的影响;每节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景别、角度、光线、色彩等主题性拍摄技巧的练习。演练结合的教学法,使学生在比较中提升审美能力,在练习中感受拍摄乐趣,在创造中解决具体问题。

(五)制:各展其长,尝试多元化制作

鉴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以iPad作为教学设备,其中包括AirDrop(视频文件分享工具)、AirPlay(视频展示工具)、iMovie(后期处理工具)。这些软件让每个学生学会文件分享、投屏展示和后期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对影片进行快速剪辑,添加音效、滤镜等,使他们掌握了影片后期处理技巧,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图5)。

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在课后进一步给予技术指导,并分享网络教学资源,使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使用单反相机拍摄,并用专业视频处理软件在PC上进行后期特效处理。如蒋其臻、张立怀、俞立涵同学运用Adobe Premiere和After Effects制作了大受好评的《斗诗篇》。

二、构建学习空间

(一)专业选修,创走读合作课堂

从前期剧本编写到后期拍摄制作,微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坚实的专业技巧。因此,编剧、导演、表演、拍摄及制作五大类课程采用课程内、课程间走读合作模式进行授课。课程内走读合作,导演社可就各自的影片风格、影片构思进行交流,并进行合作完成;课程间走读合作,拍摄社可多次走入后期制作社学习简单音频插入编辑等技巧,以便深入研究个人作品的拍摄与编辑。

(二)学以致用,创生活实践课堂

“在做中学”“学以致用”是微电影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要打破固定地点的藩篱,灵动寻求教学资源或创意元素,建立“学为中心”的课堂。笔者曾邀请宁波市青少年宫林惠琴老师、宁波电视台工作人员为学生指导微电影的编导、编剧、拍摄。此外,还组织学生走进宁波电视台参观学习。

(三)线上交流,创网络信息课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线上教学日渐成为我们的主流教学模式。笔者经常推荐与微电影相关的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度学习。同时,还建立“华小金像”QQ群,组建问题讨论平台。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讨论,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知识。

三、构建学习方式

(一)观摩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究

为了让小艺术家们能开拓思维,笔者鼓励他们首先观摩他人的微电影作品集,随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演练。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校园型、励志型、感人型、唯美型等系列微电影作品,也出现了各系列的代表作(如图6、图7)。

(二)模仿体验,让学生解决问题

小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但往往无法准确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征,表演时要么过于夸张,要么过分拘谨。而模仿可以说是提高表演能力的最佳途径。模仿人物的说话语气、音色、语调、表情、神态、肢体语言等可以让学生的演技有很大提升。如602班姜智诚同学受国产动画片《葫芦娃》的启发,模仿改编了《奔跑吧,骚年》,深受全校师生的欢迎。

(三)磨合互补,让学生合作学习

部分微电影在創作过程中,由于演员、技术、道具等特殊性,需要进行合作,微型剧组就这样应运而生。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创建临时QQ群,建立合作互补团队。在团队的力量下,他们不仅创作出了风格各异的微电影作品,而且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娱乐圈”。张逸川、俞立涵、蒋其臻、张鑫源四人组合的“电影四剑客”就是圈内鼎鼎有名的王牌导演组合。

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凝聚了编剧的奇思妙想、导演的深思熟虑、演员的精彩演绎、制片的娴熟技艺等。在微电影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笔者通过构建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美、创造美、传播美的同时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沟通合作、自我调控并解决问题,提升了信息素养,并能较好地运用掌握的知识技巧进行微电影创作,提高了社会参与能力。微电影教学对于学生未来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微电影自媒体核心素养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53:02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4:05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1:50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4:56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电影评介(2016年11期)2016-07-27 2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