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芮琦
摘 要:“粉丝经济”一词最近有着很高的热度,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讨论。一些企业如小米,通过打造“粉丝经济”迅速培养了一批忠诚的顾客,迅速占领市场,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也有企业将偶像明星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迅速提高销量。由此可见,“粉丝经济”有着巨大的商业能量,而目前对于这一话题的探讨较少。本文从一些基本的逻辑概念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分析,希望能为这一话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粉丝经济 口碑营销 需求升级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c)-007-02
1 “粉丝经济”的内涵探究
粉丝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运作模式,它通过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将其变为忠诚的顾客,并参与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推广过程中,从这一点而言,与传统商业的口碑营销并无不同。然而当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吸粉”方式简便、粉丝增长迅速、涉及领域宽泛、推广成本降低等现象是传统商业环境所没有的。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粉丝经济不仅是从体量、规模还是影响力方面都与传统的口碑营销有明显的不同。以H国某流行偶像团体为例,尽管代言费高昂,但某零食品牌请他们代言后,其产品销售额迅速增长了百分之8308。粉丝经济的这种能量是传统的口碑营销所不具备的。
粉丝经济的本质其实是C2B(Customer to Business)经济,就是从消费者真实需求入手,按照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加工与生产。只有汇聚了大量粉丝用户的企业,才能通过提前预售及时评估市场销量情况,从而更加精确安排产品生产,避免过去盲目生产导致的库存积压,从而让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传统经济的产供销模式,链条长、效率低、成本高,导致产销脱节、产能过剩,生产不能及时跟上消费的变化。一件商品从厂家经过重重环节最后才落入消费者手中,中间经过层层代理商,不但耗费大量人工成本及物流成本,而且会造成制造企业与最终消费者沟通不畅,从而难以从消费者得到及时的使用反馈信息,对于产品用户体验的改善也就无从谈起。而经过互联网信息化粉丝经济模式,企业将全程掌控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物流、生产加工、终端零售到售后服务等的整条价值链,全程高度信息化,最终走向以销定产的C2B(Customer to Business)模式,企业将与消费者建立起长期反馈,而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关系。
2 粉丝经济的本质
粉丝经济的本质源于人们自身需求层次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有了更高层级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阶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现需求。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渐上升。人的需求层次变得更高了,不再局限于温饱。而有了更多多样化的需求,部分人通过追星来获得自我满足,追星的潮流和文化也应运而生 。这成为了粉丝经济产生的前提基础。从而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层次的提升是粉丝经济诞生的本质原因。
3 粉丝经济的发展原因
粉丝经济出现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人们被动的通过电视、报纸收到信息,而主动搜集、定向搜寻信息的能力较弱。而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便捷的移动互联成为生活时尚,用户的自主性因此得以进一步扩大,人们收集传播信息的能力更强了,粉丝经济的出现也就自然而然了。
具体来看,粉丝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很多,有现代社会多样化的社交平台的普及,微信、支付宝、QQ钱包等网络支付的便捷化,有粉丝的群体效应,还有网络低龄化程度的越来越低等。
3.1 多样化的社交平台普及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社交平台的种类越来越多,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只能通过画报或者电视的节目看到自己的偶像,满足精神上愉悦的需求。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百度贴吧、微博、QQ群、微信群等,通过这些平台,粉丝之间都可以交流偶像的最新消息,了解偶像的最新动向。而且,现阶段,微博是粉丝们了解偶像动态的主要平台,偶像们的一条状态,往往能得到粉丝们的几百上千万次地转发、评论,因此,偶像们的“带货”能力,也可见一斑,粉丝经济的发展,很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微博上的匿名性,使得大众可以在微博中活跃的进行追星、评论,与别人交流,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做一个与现实中别人眼中很不一样的人,微博平台的普及,使得很多人开小号追星,这也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
3.2 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的便捷化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现在手机支付越来越方便,这也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群体,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朝着专业化,会员化的发展。同样,对于粉丝群也是这样,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广大网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付费习惯,粉丝们为了喜爱的明星,愿意去充值会员,为喜爱的明星打榜,获得人气,愿意每时每刻了解偶像的动态,而充值会员能让他们快人一步。而微信支付宝这种支付方式的便捷化为粉丝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不像以前,他们需要银行转账等操作,会很麻烦;现阶段,只是通过简单的触摸下手机屏幕,他们就可以完成充值会员的操作。所以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便捷也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
3.3 艺人的专业化包装
要明白,艺人在微博等大众社交媒体呈现出来给粉丝看的,已经是经过筛选和认真考虑的文字或者配图,大多数的偶像后台都有相信的团队,负责艺人的造型服装后期等,正是这些专业团队的存在,大多数艺人在微博等平台呈现给我们看到的都是男的帅气,有风度,或者优雅;女的就是漂亮,有气质等;或者就是相关的剧照,但是基本所有的都很漂亮,都会吸引粉丝的眼球,沉迷于中。也是因为这些专业化的包装,粉丝愿意为了偶像去贡献力量,去打榜,去宣传等,所以也是艺人的专业化包装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
3.4 粉丝的群体效应
粉丝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粉丝群的信息传播速度,现阶段,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而网络的便捷性也使得一个个单独的粉丝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组织,成为其中微小的一员。从人数众多的官方应援会,到每一个大的地区的应援组织,再细分到每一个省或者市的应援会,除此之外,再遇到偶像相关活动的时候,还会有其他的应援组织,比如生日的应援;比如参加相关比赛的应援;比如参演电视剧电影额应援等,层出不穷,只要偶像出现在这里,就必然有相关的应援出现。除了这些应援的组织,在官方组织之外,还有专门负责宣传新戏新剧的宣传组,负责打黑的反黑组,负责日常投票的打投组,负责整理出席活动服装造型的美工组等。这些内部组织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执行条例,专业性较强,分工合作,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只为偶像能更加为大家所知,更加有名气,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希望偶像过得更好。在没有具体事件的时候,大家就在群里相互吐槽日常杂事,交流偶像的消息,或者相互鼓励。一旦有偶像的相关事件正在发生,他们必将团结起来,效率奇高的进行分工内的事情,这些应援组织,或者不同小组的存在,使得粉丝们更有责任心,也更有归属感。同时也是因为这些群体的存在,更加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
3.5 网络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网络低龄化的趋势也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国家最新的网民报告,在我国,2017年未成年网民占比22.5%,这意味着,广大上网的人士中,未成年人即将占据1/4,未成年人,他们大多还是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小学生,但是正是这部分未成年人,却也是追星一族中最疯狂的一个群体,某某小学生盗刷妈妈银行卡给粉丝打赏的行为屡见不爽,他们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但是对偶像的忠诚度确是极高,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在偶像身上,为偶像打榜,为偶像拉票等,为偶像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所以网络的低龄化趋势也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
4 正确认识粉丝经济的作用
粉丝经济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了平民化、情感化、专业细分的特点。当用户被这些特点所吸引,逐渐会成为该产品的忠实会员,并自发地为该产品进行推荐营销活动,在互联网时代下,这种活动被极大的增强了。
以小米公司为例。小米是典型的粉丝经济的案例,不可否认,粉丝经济为小米带来了极大的利润收获。公司发布新产品时,无数粉丝开始疯狂追捧,为其创造了极高的粉丝收益。小米强调用户参与、用户互动,并建设了用户社区,强大的互动为粉丝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弥补了小米在手机制造上的各种不足,与其说这是粉丝经济,不如说是粉丝文化,将品牌的精髓扎到粉丝的内心深处,由品牌文化衍生出粉丝文化。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曾表示,“与粉丝互动”是小米成功的秘诀:“小米让粉丝参与产品研发、市场运营。这种深度介入,满足了粉丝全新的参与式消费心态。”
但是,粉丝经济过度膨胀,粉丝的过度营销可能会引起正常消费者的反感。粉丝经济更多的是一种线上的关系,情感驱动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目前依然是传统经济为主体的情况下,粉丝经济作为一种新兴而时尚的经济存在,其社交本质在大多数时间属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一旦失去了信任驱动,它将会烟消云散。例如:如果企业只是利用粉丝资源来进行重复刺激、强行灌输,则很容易引起粉丝的反感。铁杆粉丝因明星产品的优势而来,可是同样的,也会因为明星产品的功能与情感体验等因素的不足而离去。因此,“粉丝经济”其实并不稳固。对于粉丝们来说,大部分都是因为最优的性价比而来,而真的只是迷恋于一款产品或者是品牌的实在非常罕见。故而与其用尽心思去营造粉丝经济,还不如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5 結语
粉丝经济与传统的口碑营销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是二者不论是从体量还是影响范围上都不能同日而语。这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个人收集传播信息的能力。粉丝经济由于明星和粉丝效应,明星所推出或由明星代言的产品,与其他品牌相比,减少了传播成本,减少了与消费者品牌沟通的障碍,可能更占据优势,但一个品牌想要长久的发展,应该对自身的产品苦下功夫,在产品身上挖掘出亮点,持续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叶开.粉丝经济[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2] 赵晖.互联网思维下的“粉丝经济”[J].上海信息化,2014(6).
[3] 林小桢.浅析粉丝经济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