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解读

2018-09-10 07:22孙刚成贺列列雷伟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育观传统文化

孙刚成 贺列列 雷伟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系统阐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观,为新形势下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了解习总书记包括阅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通晓古今之事,透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彰显其无穷的教育魅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丰富理想人格内涵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基本内容,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文化伟大复兴梦想的基石,是建构华人文化自信的基本保障,是涵养华人基本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等方面确立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核,并认清其未来取向,既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每一位教育者必修的教育素养功课,也只有解决了这一方向问题才可能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观;习近平;人文涵养;文化复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6-0001-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01

历史经验表明,当社会政治、社会制度迅速变更时,传统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深层次结构并不会随之迅速改变。人们形成的观念形态、行为习惯、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等等,具有一种强大的“势”。[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2]在新时代积极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深刻领悟其内涵与要义,关乎着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对于实现中国文化伟大复兴梦想、建构华人文化自信、涵养华人基本文化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民族精神、价值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引导力和精神原动力。[3]它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观点内容。

(一)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通晓古今之事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4]习总书记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引用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内容不胜枚举,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魅力。他强调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固本培元,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5]

1.古代人文典籍

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孕育出了无数人文典籍。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了大量古代人文典籍中的内容。根据《习近平用典》一书统计,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既有《论语》《孟子》《老子》《荀子》《韩非子》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化典籍,也有像《官箴》《周官辨非》《仿连珠》等一些人们不熟悉的文化典籍。[6]具体讲,如引用《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學则殆”引导人们学习要学思结合;引用《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告诫人们学习要知行合一;引用《荀子·劝学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诫人们读书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引用《老子·第三十六章》中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告诉人们做事要于实处用力,脚踏实地;引用《周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诉人们要志存高远、艰苦奋斗;引用《尚书·周书·周官》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鼓励人们要坚定笃行、勤奋学习,等等。

2.古典诗词典籍

习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古典诗词歌赋来表达或诠释自己的教育观点,如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告诉人们要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人们要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用“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勉励青少年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用“位卑未敢忘忧国”教育人们要有爱国情怀;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教育人们要有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教育人们要有报国情怀等。这些古典诗词无不展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加强古典诗词文化教育,必能促进人的精神奋进和对生命与内在精神的领悟。

(二)透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彰显其无穷的教育魅力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的思想体系。”[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中华民族的经济实现腾飞以后,必将认识到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大智大勇核心元素的当代价值。因此,面对新形势,应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充分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观点,领悟经典智慧,必将给新时代教育增添色彩。

1.以人为本,重视人发展的教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8]“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提供了启示”[9]。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政权兴衰更替、国家的强盛衰弱,反复证明了一条规律:“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中华民族对人的尊重,形成了中国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0]习总书记传统文化教育观中所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爱教育,主要体现在他的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的人才观。他首先强调识才,即识别人才的标准和方法。他强调用“八观六验”作为识人方法,反复强调识人应“德”字当头。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能才得其用、用得其所。其二是爱才,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良禽择木而栖”,人的成长、才干的发挥与施展,一方面需要个人主观的努力,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客观环境。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讲话中提出:“环境好,则聚人才,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11] 从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非常重视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建设,致力于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三是敬才,以尊重人才为原则。他引用《诗经》中的“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强调尊重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四是用才。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杂兴》中“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突出强调了每个人的特点不同、特色有别,特长各异,要尊重人的差异性,用当其时用其所长。“邦之兴,由得人。人才蔚,国运兴”。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广大人才,更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教化理念是以“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与“忠、孝、仁、爱、信 、义、和、平”的八德为主要内容。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人的精神境界追求;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12]中国古代教育从一定角度来讲是种以人伦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也是以礼、乐、诗书、经史典籍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这种教育在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成为当时社会有文化、有教养之人的基本人格特征。[13]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就是崇德修身”。[14]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任务,又是教育的目的,继承光荣传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的责任与使命,为此,学校必须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5]

3.尊师重教树立典范的教师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我们将孔子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的教学理念为教师树立了典范。[1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14]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更是将教师的地位提到了一定高度,也为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奠定了基础。“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好教师,即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体来讲,他强调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要明确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时刻准备着和努力实践着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的教育追求,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实现民族梦想的正能量创造者与传递者;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教师要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道德情操,引导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亮光,教师要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与教学能力,给予学生知识的指导;更要有仁爱之心,好的教师眼神应该是慈爱的、温情的、透着智慧与真情,进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成长具有差异性,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经历与背景的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的品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所有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秉烛铸民魂,广大教师要做人民满意的优秀人师,中国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14]

(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丰富理想人格内涵

中华民族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把我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16]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丰富理想人格内涵,同时也是我们共铸美好家园所应坚守的理想信念。

1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怎样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的态度,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7]他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17] 维护民族利益,是无数中华儿女的毕生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深刻的爱国主义,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下来最核心的民族精神。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家国情怀真实写照。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革命年代是前赴后继、百折无悔的追求,建设年代是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奉献;改革年代是敢为人先、努力创新的干劲。五千多年来,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新时代下,必须将爱国主义与“中国梦”相结合,凝聚力量,团结一致,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

2.坚定笃行,自强不息的精神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广大青年在成长成才中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儿;习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时引用了《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明确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着坚定笃行,自强不息和有容乃大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可以说既是中国人个人修养的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因为自强不息,故不断前进,衰而复兴;因厚德载物,故海纳百川,丰富多彩。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沧桑岁月与艰难困苦,而依旧屹立于民族之林,正是有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独立自主,自尊自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从远古时期,中华各族人民就在中华大地劳动、生息、繁衍;先秦时期各族人民分散在中华大地,他们战胜自然灾害,辛勤劳动,为祖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元朝时期,各族人民不屈不挠抵抗外族入侵,捍卫祖国统一。[18]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经过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重要的转化就表现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奋斗心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传家宝。”面对新形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要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信念中,不断强化人们为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精神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光。”学习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困苦的法宝。学习首先要勤。读书学习是增强本领,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的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毛主席一生批阅书籍13万余册,战争年代,他仍坚持在马背上读书,正是他勤奋的学习才实现了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习总书记更是酷爱学习,在梁家河插队时,天天在煤油灯下看书,他引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勉励人们读书一定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其二学习要广。“学所益才也,砺所致刃也”,书籍可使人更好地认识历史、世界和未来。新时代下,习总书记曾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多一些书卷里的含英咀华,建议要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如此才能吸纳丰厚理论营养,博采各类知识精华,养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其三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总书记非常重视学习与思考。把它作为“善读书”的重要体现,强调只有通过深入学习与思考才能做到学以润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知识的速度以指数的形式增长,面对这样速度增长的知识,如何学习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们要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要防止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现象的发生,在勤奋努力传统观点中倡导学习要能够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与孤寂;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决心和甘心情愿;坚定地走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与自觉。

二、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的基本内核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文化伟大复兴梦想的基石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9]习总书记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何为复兴,唯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过的民族才有资格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承受过艰难困苦而始终不曾放弃梦想的民族才能有力量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真正伟大的民族才不会在苦难中沉沦,反而会从苦难中奋起。[21]新时代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实现“中国梦”,其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追求物质满足、到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朝着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深刻地指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既需要文化旗帜引领、文化精神激励、文化软实力支撑,更需要文化的认同和凝聚。[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品格与气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中华优秀传文化更是经过岁月的锤炼与洗礼,构成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通过世代相传融入到人民的血脉与精神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肥沃土壤,同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气节。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必须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力量,以共同之奋斗,追求共同之目标。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构华人文化自信的基本保障

文化自信是是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2] 它一个重要方面是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着清醒认知和自身文化未来的坚定信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使人们全面准确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习近平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洋溢着中国人民的底气、骨气、豪气,这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一定角度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教育而言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把教育纳入国家重要事业[23]。由于对教育的重视,涌现出一大批教育经典著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观点,孕育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树立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的教师典范,塑造了谦谦君子、真性无为、浩然正气的理想人格等,这些理念至今闪耀着光芒。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重视,对传统文化中蕴含观点的解读,对传统文化中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正是对文化自信的彰显。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很好地宣传与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当前我国正由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教育的发展迈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点,进而建构华人文化自信。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涵养华人基本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启迪心灵。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社会主义大国,5000年的文明史,发展史,决定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观点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4]走进历史,翻开书卷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孕育了意味深长的诗词、小说、戏曲,构成绚烂多彩的文化殿堂;孕育了古典优雅的书法与绘画,成为文人志士陶冶情操的高尚追求;孕育了精美绝伦的古建筑,给予人视觉的美感与冲击,习总书记讲话中引用了《论语》《孟子》《老子》等文化典籍,提出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丰富的哲学观点;“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这些都彰显了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灿烂篇章。简言之,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所蕴含的文明遗产、精神记忆和文化心理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充分挖掘其所囊括的内涵与外延,必将涵养华人基本的文化素养和理想人格。

当代中华民族是历史中华民族的延续与发展,当代中华民族观点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观点文化的传承和升华。[25]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人民聚合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宽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新时代下学习习总书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点,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必将使新时代下的教育迸发出新的活力,也必能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1.

[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 2014-02-05)[2018-1-19].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3] 翟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7-8-31(01).

[4]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3-03-03)[2018-01-19].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03/4609979.shtml.

[5]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27,147.

[6] 安春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重要讲话中关于传统文化典籍的引证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7] 习近平.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中华文明[EB/OL].http://news.cntv.cn/2014/04/02/ARTI1396387018509150. shtml.

[8]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EB/OL]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6/c350821-19596022.html.

[9] 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8)[2018-01-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htm 2014.3.27.

[10]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于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体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06.

[11] 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4)[2018-01-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12] 顾明远.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N].中国教育报,2013-12-06(06).

[13] 程红兵.培养语文能力同时塑造健康人格[J].语文学习,1993(03).

[14] 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10)[2018-01-1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

[15] 习近平.习近平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EB/OL].(2013-10-01)[2018-1-19].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zt/moe_357/s7865/s8417/s8420/201410/t20141024_177244.html.

[16] 习近平.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上的讲话[EB/OL].(2013-03-17)[2018-01-19].http://www.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635.htm.

[17] 习近平.习近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N].人民日報,2016-05-05.

[18] 张琼.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EB/OL].(2017-10-28)[2018-01-19].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0]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EB/OL].(2013-10-24)[2018-01-19].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zt/moe_357/s7865/s8417/s8420/201410/t20141024_177256.html .

[21]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9-210.

[22] 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6-05-18)[2018-01-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23] 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

[24]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EB/OL]. (2014-10-13)[2018-01-19]http://www.gov.cn/xinwen/2014-10/13/content_2764226.htm.

[25]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EB/OL].(2014-09-25)[2018-1-19].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5/c64094-25729647-2.html.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教育观传统文化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校教育的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