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的创新思考

2016-08-19 17:41刘愬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教育观创新人才高等教育

刘愬

摘 要 高校教育现状目标混沌无明确方向,需确立明确目标,做出创新开拓,本文基于构建主义理论,提出加强高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的观点,以培养专门型人才为中心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供广大读者参阅。

关键词 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 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人,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尖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民族强弱以及民族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志,国际形式如此严峻,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高校的创新教育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人类脑资源的利用部分与整体脑力资源比较,已经应用的部分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大部分未被开发利用,现代教育学指出,人类脑力剩余的部分主要靠后天的开发教育。把个人潜藏的那部分脑力资源和精神资源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就是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创新属于人类最高层次的本性,而且潜藏于每一个人的体内,且无较大差异,外部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差别,仅仅是表象而已,本文就高校教育发掘创新能力进行了简单的思考。20世纪60-70年代Williams和Burden将个人的认知发展心理和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新的教育领域观点,指出个人的学习和发展属于社会合作活动,此社会活动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学习应完全是出于潜意识的探索和发展需求,对外界新鲜知识和事物完成的自我构建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主动性是学习者进行学习行为的真正内涵,对教学设计理论和“情景教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出了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本身的进行,同时丰富学习的内容的教育策略,同时还提出“提倡学习的过程应充满学生本身探索和认知欲望”的教学主张,强调了学生主动性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知识的讲解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递而来的知识,建构主义中提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建构行为起到促进的作用,学生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绝对主体,学习应完全是其自身发起的主动探索、学习和发展的反射行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面素质得到提高,综合素质过硬,而建构理论中的“情景教学”恰恰迎合了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需求,能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阶段作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应当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育环境的营造也是为知识的传授提供便利,未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所谓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并且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过去的时间里,多位伟人提出过“全能的人”、“新人”、“全新的人”、“四有新人”等概念,综合起来就是要集中社会力量,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能够引领先进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现阶段能够依靠的主要就是教育机构,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教育模式中存在很多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甚至阻碍和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因此,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推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内涵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在原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将来就业后的专业基础知识,为的是就业后有较强的工作生存能力,而将来职业的范围一般是根据现有就业信息得出相对比较热门的行业,但是问题就出现了,一般的高校教育周期为3-4年,有的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社会经济状况瞬息万变,有很多在入学时热门的专业在毕业时成为了冷门专业,着力培养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这些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着专业不对口的就业选择,高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培养几乎很少实际应用到,面对这一现状,高校教育显得十分尴尬。而创新教育就是要打破这种收效很低的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以更好的适应大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学生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

创新教育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首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打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方面的教育,配合以具有针对性的情景教学环境,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实现创新教育就要打破现有应试教育的模式,确立新的的发展目标,并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使高校在校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具有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平茹,米增强,安连锁.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大学报社,2000(2).

[2] 龚压夫,罗少茜.分析任务型语言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教育观创新人才高等教育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