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琪薪
摘 要: 高校科研队伍是开展科技创新、引领创新创业的核心人员,在我国产业调整转型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搜集并整理出的全国100所社会学专业本科高校科研队伍人员数据库,可以发现东中西部的科研队伍在人员数量、年龄性别结构、地理分布上均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最后,在理解科研队伍的人员构成特征,进一步发掘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加强科研管理、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队伍;人员结构;地理分布;社会学;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6-0105-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21
高等教育作为传承人类文化、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制度设计,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校科研队伍,则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力量。科研队伍本身既具有其内在的结构性特征,又外显为不同的地理分布情况,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在一定的人类社会生活、物质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和进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的重要人类活动”[1]。通过整理国内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全部100所高校的科研队伍的人员结构、学术产出、地理分布等多方面的数据,本文试图探讨社会学科研队伍建设、科研管理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呈现一个国内社会学专业科研队伍发展的概貌,期望对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参考。
一、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概况
在邱均平等人编著的《2017-2018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开设社会学类专业(包括本科、研究生)的高校共有302所,其中被评价为五星级、四星级的高校共61所,三星级高校91所,二星级高校121所,一星级高校29所。[2]由于其收录的是社会学类专业,包含了社会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如社会工作、人类学、民俗学、人口学等专业,也没有区分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公开渠道,收集整理出了截止2017年12月底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总共100所高校的相關信息,其中公办高校共96所,民办院校共2所,独立学院1所,中外合作办学1所。985/211工程重点高校共48所,一般高校52所。在私立高校方面,东部有1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1所民办院校分别开设了社会学本科专业;中部地区有1所独立学院,1所民办院校分别开设了社会学本科专业;而西部地区则无。
根据本文的统计,东部地区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共有43所高校,中部地区共有32所高校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西部地区共有25所高校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如果按照高校类型的不同加以区分,则东部地区的这43所高校中,属于985/211工程高校的重点高校26所,一般高校17所,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重点高校数占全部43所高校的60.47%;中部地区的这32所高校中,985/211工程重点高校13所,一般高校19所,重点高校占比40.63%;西部地区的这25所高校中,985/211工程重点高校9所,一般高校16所,重点高校占比36%。具体情况可见表1。
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集中了接近一半的社会学本科高校,占全部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的43%,而中部和西部总共才占比57%。在重点高校占比方面,东部地区总体上具有比较明显的领先优势,中西部地区其占比则逐渐递减。
如果按照省份来计算各个省市的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可以发现其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按照各地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的多寡,前八名分别是:北京(12所)、上海(8所)、湖北(8所)、广东(6所)、陕西(6所)、江苏(5所)、黑龙江(5所)、吉林(5所)。可以发现,经济发达的省市,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多,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也较多,如黑龙江、吉林;拥有全国性交通枢纽的传统教育强省,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也较多,如湖北、陕西。
二、各高校社会学科研队伍的人员结构与地理分布
各高校社会学科研队伍的人员结构中,一个专业拥有最高职称的教授或研究员的数量,可以作为反映这一专业科研队伍实力的一个指标,因此本文仅收集了教授或研究员的数据作为本次探讨之用。如果按照区域来划分,我们可以发现,不仅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存在着极大的地域不平衡性,各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教授或研究员的数量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在全国总计365名社会学专业的现任教授或研究员中,东部地区43所高校,共有230名,平均每校5.35人;中部地区32所高校,共有87名,平均每校2.72人;西部地区25所高校,共有48名,平均每校1.92人。东部地区的社会学教授或研究员的数量占总数的6301%,而中西部仅达3699%。重点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校均教授或研究员的数量,普遍超出了各省市的平均水平。同时,重点高校社会学专业校均教授或研究员的数量,也呈现从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规律,具体可参见表2。
根据表2,我们按照拥有社会学教授或研究员数量的多少对省市进行排名,前八名是:北京(89人)、上海(47人)、湖北(40人)、广东(31人)、江苏(24人)、陕西(18人)、吉林(16人)、福建、湖南、安徽(9人)。对比表1和表2,可以发现开设社会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越多,该省市的社会学教授或研究员也越多,排名基本一致,唯一的例外是黑龙江省。
由于在现任社会学教授或研究员中,还存在通过特聘、兼职等方式聘请的非专职人员,以及其他相近专业的科研人员兼任社会学专业的情况,我们进一步缩小范围,只保留研究范围主要为社会学领域的现任专职科研人员,根据本文的统计,最终共有257名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入选。其中,东部地区高校166人,中部地区高校62人,西部地区高校29人。东部地区的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占全国的比例为64.59%,中西部合计为35.41%,东部继续占有压倒性的优势。985/211重点高校的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为208人,一般高校的专职科研人员49人,重点高校的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占全国比例为80.93%,可以发现其集中度之高。关于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的分省市地理分布,总体趋势与前述表2显示的比例很接近。
关于性别比例方面,在257名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群体中,男性200人,女性57人,男性占全体比例为77.82%。在地区分布方面,中部地区的女性专职科研人员占本地区全体专职科研人员群体的比例为25.81%,东部地区的女性专职科研人员占本地区的比例为22.29%,西部地区的女性专职科研人员占本地区的比例为13.80%。分省市来看,女性专职科研人员占比最高的前七名省市分别是:内蒙古(100%)、青海(100%)、黑龙江(60%)、甘肃(50%)、辽宁(40%)、吉林(38.46%)、北京(31.25%)。不过鉴于内蒙古和青海分别只有1名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黑龙江、辽宁、甘肃等省的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数量都在5名以下,所以这些地区排名靠前,并不意味着女性在当地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总体来说,女性专职科研人员群体比例还比较小,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具体可见表3。
在年龄分布方面,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群体平均年龄53.8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53.8岁,女性平均年龄53.9岁,两者很接近。而按照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群平均年龄542岁,中部地区的平均年龄为53.9岁,西部地区的平均年龄为51.8岁,呈现递减趋势,总体来说,西部地区的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更为年轻。
如果来分析这257名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的出生地分布,可以发现与前述社会学学科分布和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就业地域分布很大的不同之处,具体见表4。
据表4,按照数量多少排序,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出生地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省市:湖北(27名) 、湖南(24名)、安徽(23名)、山东(18名)、江苏(17名)、吉林(16名)、浙江(13名)。出生于这七个省市的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占全体专职科研人员的53.7%,超过了一半。而在目前的社会学现任科研人员中,还没有出生于海南、新疆、西藏这三个省市的专职科研人员。
如果进一步细分,可以发现第一梯队(超过20名)是出生于中部地区的专职科研人员,如湖北(占比10.51%)、湖南(占比9.34 %)、安徽(占比8.95%)等,3个省市共计占28.8%;第二梯队(超过10名)主要是出生于东部地区、以及个别中部地区的专职科研人员,如山东(占比7.00%)、江苏(占比6.61 )、吉林(占比6.23%)、浙江(占比5.06%)、北京(占比4.67%)、黑龙江(4.28%)等,6个省市共计33.85%;剩下的22个省市,共计占比37.35%。可以发现,第一梯度的三个省市,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居于我国前列,但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在历史上也素称人才辈出、钟灵毓秀之地。而海南、新疆、西藏等地,虽然近些年的经济发展增速很快,但在教育、文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予以重视和加大投入。
三、专职科研人员的科研发展与地理因素
在学术发展方面,不同区域的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以初次评上高级职称的年龄为例,对于257名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群体,其初次评上高级职称年龄平均为43.1岁。在性别对比方面,男性专职科研人员初次评上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是43.0岁,女性专职科研人员初次评上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是43.1岁,差别不大。在高校類型对比方面,985/211重点高校科研人员初次评上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是43.0岁,一般高校科研人员初次评上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是43.1岁,也非常接近。在地区对比方面,东部地区初次评上高级职称年龄平均为43.4岁,中部地区初次评上高级职称年龄平均为43.2岁,西部地区初次评上高级职称年龄平均为42.5岁,具有越往西部,评上高级职称年龄越低的总体特征。可能的原因是,越往东部地区,经济越发达,人才竞争越激烈,评上高级职称的标准越高。
在学术产出方面,对于257名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群体,评上高级职称之后,其平均发表CSSCI期刊文章为17.05篇,其中女性平均发表CSSCI期刊文章17.35篇,男性平均发表CSSCI期刊文章17.05篇,女性略高于男性,但差距不大。985/211重点高校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表CSSCI期刊文章17.16篇,一般高校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表CSSCI期刊文章17.27篇,两者也很接近,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高校的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文量,竟然还要略高于重点高校,也颠覆了我们一般性的认知。在地区差别方面,东部地区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表CSSCI期刊文章18.23篇,中部地区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表CSSCI期刊文章18.81篇,西部地区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表CSSCI期刊文章6.55篇。中部地区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文量略高于东部地区,但两者都远远超过西部地区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文量,达到了后者的3倍左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如果按照省份来排列,则CSSCI期刊平均发文量最多的前九名省市是:山东(23.25篇)、江苏(20.77篇)、浙江(19.03篇)、湖南(18.83篇)、湖北(18.81篇)、上海(18.51篇)、广东(18.23篇)、北京(17.99篇)、吉林(17.26篇),具体可参见表4。
在社会学领域,有着《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这三大专业领域的顶级期刊,在这几份杂志发表文章,标志着一名社会学研究者得到专业领域的最高认可,是一份极大的荣誉。通过统计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在顶级期刊的发文数量,可以作为衡量各位学者的学术研究的含金量的一个指标。对于257名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群体,评上高级职称之后,其平均发表顶级期刊文章为1.27篇,其中女性平均发表顶级期刊文章1.32篇,男性平均发表顶级期刊文章1.27篇,女性略高于男性,但差距不大。985/211重点高校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表顶级期刊文章1.32篇,一般高校平均发表顶级期刊文章1.28篇,两者也很接近,值得注意的是,重点高校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表顶级期刊文章数量略高于一般高校。在地区差别方面,如果按照省份来排列,则顶级期刊平均发文量最多的前五名省市是:江苏(2.33篇)、浙江(2.02篇)、上海(1.97篇)、广东(1.84篇)、北京(1.78篇)。东部地区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表顶级期刊文章1.84篇,中部地区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表顶级期刊文章0.29篇,西部地区社会学专职科研人员平均发表顶级期刊文章0.10篇,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并且呈现从东部到西部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高校的专职科研人员在顶级期刊发文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体现了东部地区高校在经济实力、文化氛围、学术积累、人才密度、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力。
四、结语
在大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被时代赋予了鲜明的地理印记或符号,“时空域”螺旋式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呈现趋同性与差异性、同质化与特色化并存的格局。[3]因此,在讨论高等教育科研管理与学科发展时,必须考虑其中的地理因素,重视其中的地区差异。在对国内高校社会学科研队伍人员结构与地理分布的研究與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学科发展层面,还是在科研力量层面,地区差别都超过了性别差异、高校类型的差异,“传统上被认为在高校科研表现上的弱势群体(女性、少数民族)比例的增加并没有系统性地使高校论文发表相对得分降低”[4],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部分证明了章志敏在《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基本现状与学术发展》中的发现,即“在社会学研究人才的分布以及学术产出、学术影响上显著存在的地区和高校层次间的差异,这从整体上来看影响着我国社会学的协调发展,制约了社会学本土化的前进步伐。”[5]因此,为了推进我国高校社会学科研队伍的发展和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支持,需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机构。进一步转化观念,把专职科研人员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学校优秀师资的蓄水池”[6],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以便于调控队伍总体规模和结构,进一步推进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7]。但是,这种支持不是在地区之间搞平均主义,而是扶持中西部地区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发展一些社会学研究的细分领域,形成一定的优势交叉学科,来带动自身的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明东. 教育地理学简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
[2] 邱均平等. 2017-2018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73-74.
[3] 曲涛、王小会. 高等教育地理学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 由由等.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与科研产出——基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百强中美国大学数据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
[5] 章志敏. 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基本现状与学术发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6] 陈志亮. 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提升高校师资水平[J].高教探索,2017(1).
[7] 朱付元. 专职科研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2(4).
(责任编辑:涂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