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探、提”《历史与社会》课堂导学策略概说

2018-09-10 14:46王婷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航路预学历史与社会

王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以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重建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1]

为了创设上述两个中心的新型课堂,需要教师切实转变以“讲授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采取从学生学情出发,为学生学习服务,促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课堂导学。

什么样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要从这两个“中心”课堂内涵说起。“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应具有以下三个内涵:一是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符合学生的个性化特质的学习任务与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与机会,引导学习过程;二是以充分的支撑性条件集,灵活地辅助和促进学习者的参与过程;三是通过恰当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学习者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督促有效学习的发生。[2]

基于这些内涵,笔者认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导学策略应该坚持以学习目标为导学准备、以学习任务达成为导学载体、以教师课堂辅助促进学生学习为导学重点、以师生、生生评价为导学反馈。

一、《历史与社会》课堂导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导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不体现 “导”,放任学生自己学。有的课堂,教师采取简单化的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特别在综合探究课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放任学生学,表面看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但一节课下来,教师既缺少有效组织,又缺少必要引导,导致学生“动而无获”,这就是课堂不体现“导”的问题。

2.课堂导学“导” 的有效性不够。有的课堂,教师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和活动环节,课堂教学活动热闹异常,但学生在参与活动及回答问题时却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感觉学生“启而不发”。究其原因老师导学设计比较琐碎,或者开放性不够。对于重难点没有合理导学,仅仅是简单的问题罗列,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这是教师课堂导学“导”得不够有效。

究其原因,教师是为了“教”而“导”,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学”来“导”。

二、“预、探、提”课堂导学策略概述

什么样的导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两中心课堂呢?通过几年的摸索,笔者认为,“预学、探究、提升”课堂导学策略能很大限度地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学习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

1.“导预”实施策略。“导预”即指导学生预学。从学习主体的心理构成来看,只有当学生形成了相应的学习需要(动机)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以后,学生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3]学生通过读教材、读历史资料,对照学习目标任务单(教师课前下发),提出两到三个对本节课感兴趣或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从学生学习主体心理出发,在提问中激发学习需要及兴趣。

2.“导探”实施策略。“导探”即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在出现疑难问题时发挥教师引导及组织学习作用。全班同学按4-6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课堂开始是各小组交流预习问题,小组成员预学的问题通过组内讨论、交流能解决的就组内解决,通过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预学问题将作为全班同学共同探究的问题,由学习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未能解决的若干问题,并寻求其他小组的帮助,教师此时再引导和归纳。之所以在合作探究后要教师引导归纳是由于初中学生历史知识储备的匮乏和历史思维的欠缺,学生在很多时候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再现再认阶段,如果教师再“后勤服务”和指导不到位,学生就很难对了解的史实做出正确的理解,难以知晓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更不用说用历史思维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评说了。所以不仅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更应有疑问可探。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自我修正、相互理解、丰富各自预学所得,把自己置于当时或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认识当时的历史环境,与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实现对史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审视。

3.“导提”实施策略。“导提”即通过学习方法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提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学生回答,生生評价,教师再来引导归纳总结并进行学法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从历史教学角度讲,历史过程体现历史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历史结论则表征历史的探究结果。为达到历史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必须经历一系列的活动程序,这个活动程序应该是教师引导,经过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的客观过程。教师要尽可能拓宽备课视野,除了教材还要多备一些专业的且多元性的同类书籍,选择一些真实的历史事实供学生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一个或几个本节课内需要明确或解决的问题。没有这样的问题,所呈现的历史,哪怕是真实的历史,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导提”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注重课内外史料的选取及学生课堂探究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且予以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通过以上三步课堂导学的实施,《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在学习任务的引导下,从学生的历史问题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解决历史问题时通过生生合作探究得到对历史知识的初步认识,再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形成对问题清楚的认识及明确历史学习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毅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思维能力的目标。

具体操作见图示:

三、以《新航路开辟》一课为例简述课堂导学策略实施

为了具体说明这套导学策略,笔者以八年级下册《新航路开辟》为例。

1.导预:课前每位学生都拿到一份教师精心编写的《新航路开辟》一课导学案,导学主要内容如下:①对照课本图(新航路开辟路线图)说出四条新航路(2条旧航路);②说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③举史实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④《新航路开辟》对你有哪些启示;⑤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把它写下来。

学生根据导学稿上设置的问题,通过课前预学,能提出以下问题:哪几个国家最先开辟?哪几个航海家分别开辟了什么航线?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这么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传统课堂中是不可能出现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的预学和直接让学生通读教材的预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学习任务本身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测的特点。以学生角度说,学生看完“学习任务”后,他们可以知道自己在这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课堂学习任务的制定可以达到:学习方法具体明确并注重落实;调动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以巩固知识和形成新知识。所以说学习任务问题的制定为学生有效预习提供了依据,为学生课堂学习指明了方向,它是导学的前提。

2.导探:各学习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流各自预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共性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能得出结论的小组自行解决。如:开辟新航路的四个航海家、他们分别开辟的路线(经过的大洋及到达的地点)等。如果通过小组讨论还存在疑义的问题则作为班级讨论问题。这课中许多小组遇到的普遍问题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不少同学认为新航路开辟是有利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但是也有同学发现新航路开辟也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由于学生无法确定到底如何评价这一事件。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可以用重温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如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的?”学生:“一方面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想统一以维护他的统治。”教师继续引导:“这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有利又有弊的看待历史事件的方法叫什么?”生:“一分为二看问题。”“那么我们是否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新航路开辟的问题?”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笔者发现针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分析出来,但是几乎没有学生有原因归类的意识。所以在导探环节,教师也要予以拓展,如“刚才大家分析新航路开辟的众多原因,这样罗列大家会不会有杂乱无章的感觉?我们可以怎样将众多原因及条件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形成分类意识,如:原因可以从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客观原因:传统的路上商路被阻断;主观原因:欧洲商人对黄金的渴求等去分析。开辟的条件方面也可以从地理位置、科学理论、技术条件、航海家自身品质、国家的支持等几个角度进行分类分析。

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适时引导,不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通过“铺台阶、搭脚手架”让学生自己爬上知识的高峰。导探既是学生学习任务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辅助学生学习的关键,可以说它是课堂导学的重点。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即大部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的普遍性问题,解决本节课学习的难点即学生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3.“导提”实施策略:由教师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如新航路开辟的四条线路请同学用语言描述,出发点、经过地区、到达地区及该航线开辟的意义。通过学生回答——学生纠正或补充——教师总结的方式予以达成。对本节课的难点——两种重要的历史思维方法: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史料分析,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学以致用。使学生对学科主要的思维方法不断熟练、强化,达到逐步提升历史学习思维能力的目的。

课堂知识归纳总结与学生能力提升是导提策略实施的核心,通过教师提问、生生互评、师生评价来达成,使导学效果的反馈更加具体、多元。并且让学生通过课堂梳理,多元评价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拓展提升的作用。

四、“預、探、提”课堂导学策略作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加强教师引导的同时,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有机会阐释各自的观点和看法。[4]

1.“预、探、提”课堂导学策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出发即课堂是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预学),一切从学习出发即通过合作探究及教师引导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更加有效(探究),一切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即通过教师重难点的提问、学生回答、生生评价、教师方法指导等一系列环节,真正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法、形成学力(提升),是真正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

2.通过教师有效导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和品行得到多方位主动开发,这才是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注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第2页。

[2]陈佑清:《教学论新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85页。

[3]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青岛: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79页。

[4]《<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0页。

猜你喜欢
航路预学历史与社会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反辐射无人机航路规划问题研究
关于航路扫海测量碍航物探测能力要求的分析与研究
基于地理信息的无人机低空公共航路规划研究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学
有效预学,实现高效课堂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