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健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生学习的知识在被淡忘后,就很难内化。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理性的思想去思考问题,促使知识不断内化。高中课程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更是为了把知识本身的学科意义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情感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顶层设计是核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开端,我校依据高考改革的法规政策等,从根本上去撬动“唯分数”论这一顽疾。结合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校领导认真研讨,确定“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明确“顶层设计是核心,核心素养促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强化学校管理为工作切入点,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同时,在建立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上,确立突出艺体特长教育的办学特色,提出把学校办成优质高效、在全市有重要影响的普通高中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
二、制度建设是关键
1. 完善核心素养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体现文化立校理念的关键要靠制度保障。学校管理制度不是要削弱,而是在适应新形势中不断调整和细化。
2.制订学校章程,落实岗位责任制。制订学校章程使核心素养的落实有章可依,行政管理和教师教学有规可守。以“健·雅文化”为核心,打造文雅举止、会合作、能创新的教学管理团队,确保各年级无障碍沟通。
三、认真执行是难点
1. 守正出新。守正就是教育的理想和基本理念不动摇;出新是不断调整学生发展的方向。守正出新就是要处理好学生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 规划课程。在实践中,探索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发展提升的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转化保证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推进。科学规定课程计划关键是强调先天后天素质发展的综合性。我们把课程分四个层次:一是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运作课程,即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三是延伸课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先必须是进行课程建设,其次是进行知识的转化;四是要有三个走向:让核心素养走向教育,让核心素养走向课程,让核心素养走向课堂。
3. 整合提升。其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学生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其二,情境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问题化与情境化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如果脱离情境,我们就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其三,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是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
四、课题研究是途径
1. 明确问题。在问题解决素养领域,确定学生在各素养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课题组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相应教学干预,并有效改变学生在核心素养领域的相应缺失。
2. 主要观点。创设基于社会性话题讨论的课题开始,实现从表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型。同时在各核心素养领域进行实验干预材料的整体设计与研制。在制订各素养领域教学改进策略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更多地思考,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
3. 科学育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成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从高中课程来看,更多的是在于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法,从而从庞杂的知识体系中归纳出核心知识框架。
五、评价体系是关键
1. 建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评价体系。首先构建完整的规划设计。从总课程规划方案到各学科的子项目方案都要有详尽的安排。其次是学校内部教、学、评融合的评价。就学生而言,要让学生在完成设计的学习任务中,不仅表现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还能在学生学习的领域中,选择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可以促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和高层次能力得以延伸。同时,课堂评价不再限于教材内容与标准答案,通过评价不断诊断问题和不足。
2.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制订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正确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評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评价主体的互动、评价内容的多元和动态的评价过程,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我们从“人”出发的核心素养顶层设计,才能最终回归到“人”——培养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