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颖
摘 要:本文根据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并结合本校实际,分析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特点提出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高职 高专计算机 课程教学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医疗行业对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培养出复合型医学人才,已成为医学类院校努力的方向。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学校,如何更好的设置计算机课程,如何更好的把计算机课程融入医学专业,如何更好的开展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作者结合本校实际和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体会与建议。
一、医学类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接收知识能力不够
随着近几年单招考试在各类高职高专学校逐渐实施,单招录取的学生数量占总录取人数的比例逐年增加,而高职高专类学校通过单招考试所录取的学生在高中成绩相对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对知识的接收能力也较通过高考上线录取的学生差。
除此以外,在条件较好的中学,甚至是小学都已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相对多的学生已经对计算机有了初步的认识,接受这部分知识也相对较快。反观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可能计算机认知相对欠缺,对于接受这些知识也会相对较慢。这样的差异,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教学内容未能与医学类专业相匹配,专业性不强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在医学领域计算机的应用程度与范围越来越广,医学类学生掌握好计算机技术不但是科技时代的要求,也是日后从事医务工作的需要。
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只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相关内容。我校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外,在个别专业开设了数据库编程和医学信息技术课程,这些课程真正与医学类专业相关的專业性内容没有涉及,学生对在医学领域中涉及到的计算机知识缺少系统、准确的认识。例如:我校的医学影像专业,只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性计算机知识,而日后在工作中需要面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影像诊断设备时,难以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影像专业设备所需的计算机知识相结合,不能灵活运用,给学习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首选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高专类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依然采用此方法,学生还是以被动的听课和模仿老师的操作为主,这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消极的情绪,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4.课时安排不合理,动手实践机会少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医学课程负担繁重,所学的知识量大,这就使得学校在课程学时的安排上更加偏重专业课,而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安排一般都会进行压缩。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为48学时,其中只包含20学时的上机实践操作,而计算机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形成有效的记忆。上机实践学时偏少会造成学生对操作不熟练,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结束后,上机练习时间更少,很多学生出现了在毕业时所学的知识基本遗忘的情况,这反映出计算机教学在高年级出现了断档的情况。
二、医学类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医学类高职高专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合理的运用已学到的知识,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工作中所要使用的与医学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在学校中却没有涉及。因此,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改变教学层次,分班教学,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不同的起点,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入学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根据摸底的结果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再根据不同的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摸底中达到优秀的学生可以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对于中等及中等偏下成绩的学生可以分为快班和普通班进行分班教学。对于快班的学生,可以更多的采用在机房上机实训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更好的掌握课程的知识。对于普通班的学生相应的增加计算机理论的学习,逐渐过度到上机实训,这样既能弥补这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缺乏,也能通过上机实训掌握知识。这样的调整可以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接收知识,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2.改变固有观念,开设与医学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已有观念认为,医学生只要扎扎实实的学好专业知识工作后就能基本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医学也不可避免需要信息化的辅助。作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医学生更应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运用到工作中。
作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更加注意技能的培养。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例如:医学信息系统、医学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与识别、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加入可以使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和工作岗位对医学生最基本素质的要求,使他们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3.改变教学方法,缓解课时压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信息化时代已经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信息化在高校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教学方式也应该越来越多的与信息化接轨。
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广微课、精品课程,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等数字化资源在高校的使用。学校除了可以使用网络上共享的课程资源外,学校可以提倡教师根据课程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建设学校自己的课程资源平台,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开放。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后对知识进行预习、复习,对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重难点进行反复学习。利用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平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也可以缓解计算机课程课时偏少的问题。
总之,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应将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与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结合起来。应将满足学生、医院、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完善的课程设置,先进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与医学相结合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