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学点亮语文课堂

2018-09-05 10:50许志清
读天下 2018年14期
关键词:学生个性语言运用审美意识

摘 要: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但是,事实上,语文教学并不只是简单的本领传授,它是对生命个体雕琢的过程,是“人化”的过程。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教学环境,保持课堂的本真状态,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回归本色,让学生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提高修养、升华境界。

关键词:生态教学;高中语文;学生个性;审美意识;语言运用

高中语文“生态”教学是指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上,将教学从认知领域延伸到生命领域,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构建生态课堂,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包括:知识增长、情感积淀和道德升华等内容,让课堂体现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呢?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其次,构建一些体验情境,借助情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再次,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深化对汉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生活的态度。

一、 尊重多元主体,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对事情的看法和理解也存在差异性,所以,在语文知识的理解上也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来自于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对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结果有可能是错误的,就扼杀学生思考的机会,这无异于焚书坑儒,试想一下,一万个人拥有一样的灵魂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但是,当前一切为了高考而准备的教育模式正在走向这种“思想统一”的极端。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生态教学法进行教学,建立课堂生态系统,解决影响整个教学生态平衡的师生“复位”问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打造多元化主体,接受其独一无二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实现教学内容和心灵的碰撞,让思想开花,从而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狗包弟”时,为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打造多元主体,我尽量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丰富其思想内涵,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我提出了两个问题,即:1. 作者对小狗包弟怀有怎样的情感?2. 作者经历十年苦难之后,为什么还是无法摆脱煎熬?针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对课文情感进行了延伸,让学生根据“我仿佛同赫尔岑一起在19世纪俄罗斯的暗夜里行路……像赫尔岑诅咒尼古拉一世的统治那样咒骂‘四人帮的法西斯专政”这一材料并联系课文,针对“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这一话题进行分组讨论,抒发自己见解的同时借鉴别人的想法,让学生学会发扬个性的同时尊重别人。由此可见,利用生态教学法,尊重主体的多元性,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表达自我,尊重他人,建设健康的精神家园。

二、 构建体验情境,培养审美意识

现如今课堂出现生态缺失的不良现象,是因为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如: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完成任务,被动应付考试等等,缺乏人文情怀的牧养、审美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教学课堂浮躁,学生对教学内容囫囵吞枣,缺乏深刻解读,课堂呈现为了学而学的悲惨现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构建一些体验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是鲜活地、可感知地,而不是一串存在于书上的语言符号,通过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情感和经历,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现语文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对文中好词佳句的记忆,首先,我播放了一段关于“采莲”的纪录片,片中不仅有勤劳的女子乘船穿梭在荷花塘中引吭高歌,还有关于荷塘的近景、远景描写和荷花的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画面和生动的声音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文中的语言有一个印象,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另外,我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的赏荷体验,并结合课文语言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重要性和其表达上的美感,从而积淀文化,提高学生作品鉴赏能力。由此可见,构建体验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品味鉴赏能力,实现生态化教学。

三、 回归生活实践,深化语言运用

生态原本是属于生物学的概念名词,指的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状态。而我们所说的语文生态教学是其原概念的一个延伸,指的是构建语文生态系统,呈现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其核心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其生态链是断裂的,缺乏师生与生活互动的环节。所谓师生与生活的互动,是指将生活资源引入教学课堂,借助师生的生活经验开展语文课堂活动,让语文课堂成为有本之木,生生不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回归生活实践,在学习课本的同时也要放眼课外生活,利用生活感悟理解语文知识,同时将语文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深化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从而培养语文素养,提高课堂质量。

例如:在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演说这种体裁,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我设计了一个任务:首先,我要求学生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然后,我让学生仿写一篇以“整治周边环境”为主题的演讲稿在全班面前进行演说,并进行投票。由于有演说投票环节,学生们准备得格外仔细,不仅认真观察了周边的环境状态,有些学生还进行了关于周边生活环境的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了演讲稿,使演講稿更直击人心,更容易引起共鸣,实现了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语文的本质,掌握语言运用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渴望借助语言符号进行表达,进而让语文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的状态。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生态教学环境的构建,优化课堂生态链条,使之环环相扣,呈现和谐、自由、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从而点亮高中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刚健.语文生态教学论[J].教育导刊,2011(04).

作者简介:

许志清,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鹏峰中学。

猜你喜欢
学生个性语言运用审美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初探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个性的发展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