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古诗词“五步教学法”

2018-09-04 10:52曾广荣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小学高年级古诗词

曾广荣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古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将结合平时的古诗词教学,就高年级古诗的教学从“五步教学法”入手,建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古诗词;“五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 (2018) 11-0178-02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诗词,高远的意境,精湛的语言,流传的佳句,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古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75篇”。笔者以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五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一课为例,来谈谈古诗的“五步教学法”。建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一、激情导入,揭示诗题

古诗的内容短小精悍,题目的意思高度概括,是一首古诗的题眼,统领全诗。因此,笔者认为,大多古诗教学都应从破题入手。即引导学生找准古诗的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教授本诗时,应紧紧抓住题眼“送”:送别、欢送(引导学生从字面来理解意思)。那么,是谁送谁?谁送谁去哪里?在怎样的情形下送别友人?结合课文的彩色插图和文中词语的注释来理解“元二”“使”“安西”等词的意思,“把话语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把题目读准确:“送/元二/使/安西”。这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效果会更佳,这样的教学将为高效的课堂奠定基础[1]。

二、介绍背景,初读古诗

古诗所涵盖的内容很广,因为古诗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存在年代的距离,所以教学古诗前师生共同交流诗人的简介、创作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更好地走进诗中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学中,笔者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诗人、诗歌等特点和曾奉旨出塞的历史,接着利用课件,指导学生结合地图认识安西的地理位置,了解送行路线,为诗歌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古诗,是古诗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古诗词的诵读,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初读古诗”这一流程将是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学解决重难点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将指导学生把“读”放在首位,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笔者指导学生初读古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多音字“舍、朝”的读音,学会根据意思选择读音的方法。在学生熟读古诗后,再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七言诗的断句方法:二、二、三的顿挫来对全诗进行断句连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不但讀起来会朗朗上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诵读时,提醒学生把字音读准、读通古诗,通过自读、全班齐读、指名读等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读出节奏、语感、韵味,在平、仄的音律中,预留下情感的密码。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想象,想到了什么?使学生在想象中、在朗读中抓住“朝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柳色”(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客舍”等渭城的景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理解一、二句诗的诗意,又从中体会别离的伤感。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就可以让学生紧紧围绕文章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交流方式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继而全班交流。此环节不建议学生使用古诗翻译材料,因为各种翻译材料对古诗的解释不尽相同,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若过分依赖这些材料,会影响学生语感、语境及想象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诗文理解不深、印象肤浅等问题[2]。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古诗词的诵读,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而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都聚焦在第四步教学中,以下从三方面来处理本环节:

(一)感悟渭城美景

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其平常的眼前景象,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浥”“新”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从晴朗的天空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画。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语言美、意境美。

(二)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首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有哪些地方,能找到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的根据?学生自由读诗歌,读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根据得到证实: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笔者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朋友挽留之意;“更”这字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深厚;“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畅快地喝酒。

此时,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古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连心酒,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祝福酒,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消愁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朋友一路顺风,在安西生活如意;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从此分隔天涯,怎能不令人伤感?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反复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诗词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含的真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三)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笔者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塞外与渭城大概有三千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两地气候环境也截然不同。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隔南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由地域上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笔者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生机勃勃、亲朋满座,而安西那儿呢?笔者先让学生想象,然后展示课件,当学生明白安西那儿黄沙满天,满目荒凉!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全都在酒里。由此,笔者第三次采用递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元二呀!你这一去 ,那里 ,你要 。通过说话训练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活动,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这样逐层递进式的教学,使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到这首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笔者再进行总结谈话,最后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的送别诗歌,开一个朗诵会或故事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冯悦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小学各科教与学,2008(6).

猜你喜欢
五步教学法小学高年级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初中英语课堂“五步教学法”模式的探索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