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祥
摘 要:在推动乡村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国家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之间的结合,有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从国家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入手,对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优势与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精准扶贫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农村产业振兴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村村扶贫工作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现阶段尚未脱离贫困状态的地区仍然存在着社会发展水平之后、群众生活条件有待提升和群众生活满意度低的问题。“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是国家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是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现状而言,现行的精准扶贫政策仍然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弊端。
一、国家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扶贫资金使用不当
扶贫资金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物质保障,为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国家已经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扶贫资金自上而下逐级分配的情况下,基层贫困户所获得的资金往往相对有限[1]。精准扶贫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根据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国家出台的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演变为“表格扶贫”与“检查扶贫”,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问题耗费了大量的资金。
(二)精准扶贫未能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
“精准扶贫”是一种粗放化的扶贫措施,基层政府部门需要根据本地区贫困区域环境及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利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保证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效性,基层政府部门在精准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村级集体组织的作用,但是根据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基层干部每个月都需要测算贫困户的收入,联户包帮干部每个月都需要填写包帮措施、帮扶计划和工作内容,并要上门入户签字、照相。为应对上级检查,村委会在整理资料,纠正填表错误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工作时间,这种流于形式的幫扶措施并没有让村级集体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精准扶贫缺乏信息化、商业化
产业扶贫是要推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可行措施。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是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产业扶贫政策也多以传统型低端行业为主(如低端化的养殖业与种植业)。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产业不能从根本上脱贫。规模经济、电商、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建立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四)农民脱贫致富思想意识有待提升
农民自身因素也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在一些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农村存在着“全民争当贫困户”的环境氛围,在“以贫困为荣”的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贫困户会把扶贫工作看作是干部与政府部门需要关注的事,农户自身存在的“一等二靠三要”的思想也会严重影响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优势
(一)有助于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2]。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事关社会稳定,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因素。“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全国各地在落实粮食安全基本国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并要在促进农业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构建规模化产业体系。可以说,“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与“精准扶贫”政策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积极落实“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的基础上,构建“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可以为农业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有助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转变农民思想的重要举措。“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可以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乡村地区的文化繁荣。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展示新时代农村地区精神风貌的基础上,为农村地区的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故而基于“文化振兴”的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被看作是“精准扶贫”的保障因素。乡村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创新。
(三)有助于农村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地区规模经济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要素。“人才队伍振兴”是提升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目标之间具有相似性。在城乡经济差距的影响下,大量农村劳动力人才进入城市,吸引各方人才参与乡村建设,是践行“乡村人才队伍振兴”的措施,也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措施。现阶段一些省份已经实施了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和企业兴乡”为核心的“三乡工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加强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进而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三、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精准扶贫的措施
(一)完善金融精准扶贫体系,促进农村产业振兴
农村产业振兴是改变贫困山村面貌,促进贫困农户增收的可行措施。农村地区规模化经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扶持。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是农村地区产业振兴的动力。为促进农村脱贫质量的提升,金融结构需要积极发挥农业保险体系的作用,并要对农村产权抵押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二)培育扶贫产业,推动农村产业振兴
扶贫产业的科学构建,也可以在农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规模经济、电商、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在农村产业振兴方面发挥的作用,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之中。为保证农村地区规模经济的建设,政府部门可以将扶贫功能的实现情况视为参与精准扶贫的龙头企业的考核标准,进而让龙头企业与贫困户之间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基于地方优势产业的规模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也可以为农村地区的产业振兴提供保障。在扶贫产业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国家也需要对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懒政”、“不作为”及贪污腐败等问题进行严格治理,并要对一些以应对检查为主的不务实的扶贫活动进行严格取缔。务实化的干部队伍的构建,可以让国家投入于精准扶贫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3]。
(三)重视教育扶贫,促进农村精神脱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农村贫困户群体中存在的精神贫困问题也是相关人员所不可忽视的内容。“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是帮助贫困农村精神脱贫的可行措施。根据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完善乡村基础教育,提升乡村地区教育质量,是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措施。在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工作中,政府部门也需要对农村助学机制进行不断完善。针对农民群体存在的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加大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力度的方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以便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如针对一些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政府部门可以鼓励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各级中等、高等职业院校也可以为农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补助及就业优惠政策。农业技能培训工作与农民夜校的设立,也可以发挥出提升农民群众文化水平的作用。为推动规模经济的发展,农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四)加强农村产权制度管理,保障农村地区的社会活力
为解决贫困地区存在的“精神贫困”问题,各级政府部门也需要提升农村地区的社会活力。农村产权制度管理工作的强化,可以在保障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上,提升农村地区的社会活力,进而推动农村地区精神面貌的改善。除此以外,产权制度管理工作的强化,也有助于农村金融保障体系的完善,如国家在强化产权制度管理模式以后,可以引导土地产权入市,进而在提升土地流转效率的基础上,为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方式提供保障。
结语:科学化、务实化的精准扶贫体系的构建,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推动“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的基础上,为农村规模经济、电商、现代农业产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保障,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创,吴国清.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思路探究[J].西南金融,2018(06):28-34.
[2] 钟韶彬.深化精准扶贫 助推乡村振兴[J].南方农村,2018,34(01):39-42.
[3] 田菊会,乔亚杰,孟祥屾.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10):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