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福臣
高中语文和小学、初中语文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的教学,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人们对中国上千年来传统文化的价值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都肯定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学生的成长和素养的提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如今,高中生普遍缺失人文素养,而其心智逐渐成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缺乏素质培养,会给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人文素养,使其自觉抵制社会上的精神污染。
一、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收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均经过认真筛选,它们不仅体现了作品的质与美,而且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研究教材,不断挖掘出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含义,比如,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等,然后详细介绍和讲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和发掘更深层次的文化视点,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
比如,在学习《师说》时,教师应明确文章倡导的从师求学原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时候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引导学生领会教师传授道理和解答疑惑的作用以及社会耻于从师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从师求学的重要性,明白作者的一片苦心,自觉传承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又比如,在学习司马迁《鸿门宴》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全文,把握文章内涵,体会我国伟大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用汉语思维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每个民族都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也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而语言和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汉语,其不仅简明、形象和生动,通过使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提升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教学古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运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明晰文章的思路,通过文字领会文学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
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文章始于“六国”,也终于“六国”。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作文首尾呼应的思维方式。文章详细描述了贿赂秦国的严重危害和后果,做到了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学会以严谨的态度作文,做到思路清晰和結构严谨。又如在学习苏轼《前赤壁赋》的时候,教师需明确该文多次采用对偶句,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汉民族注重的对称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一特点,在感受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感悟汉语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
三、在课外拓展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而且应通过课外途径渗透传统文化。
第一,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美文和诗词。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一个小环节,以抽签的方式鼓励学生和同学分享自己从阅读中收获的快乐,学习到的道理,并将优秀的段落与同学分享,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结合学生的认知和阅读水平,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和文化巨著,使学生通过阅读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推荐和所讲文章内容相关的巨著,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相关文章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完成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完善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丰富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和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渗透方式。
比如在学习《逍遥游》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情景教学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将“海水震荡”等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配上气势磅礴的音乐,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庄子所描绘的雄伟景象,同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容易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豁达胸怀,而且发挥了想象力,进而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课堂到课外、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进行,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语文素养,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