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芬 朱舒提
[摘 要] 导学案是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先学的一种工具。导学案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因此导学案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只有站在“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在深入挖掘教材、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才能写出更科学实效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导学案;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为此,学校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数学“三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三学”(即导学、互学、悟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根据学情编写的“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习载体,由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和教师相应的“点拨引导”构成的,旨在促使学生的能力和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要推进“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其先决条件是编写好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案。下面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为例,就如何编写导学案中的“自学目标”“自学导航”“自学检测”几方面谈谈笔者的做法与体会。
一、自学目标——导学案的灵魂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编写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和落脚点。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它是学习活动的指挥棒,是每个导学案的精髓。因此,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首先要制定明确、具体、可检测、易达成的自学目标。让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就能够对本课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并能够正确地把握本节课的导向。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数学导学案的自学目标呢?首先,自学目标的制定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其次,自学目标的实施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最后,自学目标的叙述要明确又通俗易懂,尽量用一些“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会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少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
在编写《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的导学案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自学目标:①利用拼、摆、剪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尝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②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这样用简单明了的形式去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什么内容?怎样学?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水平?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这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又利于学生在完成目标时有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满足,充分发挥了导学案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
二、自学导航——导学案的核心
自学导航是导学案的重要部分,而其中的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在导学案中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想策略和方法的体现,又是学生“学”的过程体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抓手,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在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重难点、注意点、易错、易混、易漏等的知识点,设计成循序渐进、有内在逻辑关联、梯度适切、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依据问题的引导寻找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体验学习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回纳、演绎的能力。
例如,在编写《三角形的面积》导学案时,精心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需要借助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②怎样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动手试一试,并把它画下来,再标出拼成后的图形的底和高。③观察拼成后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④你能根据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字母公式吗?⑤要求三角形的面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三角形的底乘高求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那要求三角形的面积还应该怎么办?⑥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放矢研读教材,这样学生就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不仅能让学生尽快认清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进而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探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探究,学会自学。
三、自学检测——导学案的升华
自学检测一般由一些练习题组成,供学生自学后检验新课知识掌握情况。它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巩固和提高技能技巧的主要方式,也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促进优生成长。
例如,在設计《三角形的面积》导学案的检测题时,设置四个级别“题组”:(1)知识类,主要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一般为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公式的简单呈现,如:计算下列三角形的面积:①底=5.6m,高=2.2m ②底=10dm,高=7.3dm。(2)理解类,主要是针对知识内涵的深化理解,进行思路、方法和规范习惯的培养,如,填空: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②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3)应用类,是进一步的知识运用,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实际问题,如:一块三角形地的底是14米,高是18米;如果每平方米可以种果树3棵,这块地共可以种果树多少棵?(4)拓展类,此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主要是针对拓宽思维和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变通思维的意识,实现知识、方法和实际问题的互融,如:有一块长6m,宽2.5m的黄布,要做成两条直角边分别是0.2m、0.15m的小直角三角形旗,可以做多少面?
四个“题组”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尝试完成相应练习,这样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满足,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既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又有利于调动学生问题解决的兴趣和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主学习、乐学善学,培养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益”,会学永远比学会重要。钱三强教授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导学案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一线教师要充分理解、深入挖掘教材,认真探索出更加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导学案。让导学案真正成为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7(1).
[4]韩辉.小学数学导学互动教学应用探究[J].新课程,2016(4).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