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已经走入程式化阶段,需要改编、创生。就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创设和挖掘严重不足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建立了“形”与“意”主题图改编和创生的观点,并探索了相关主题图实践的策略,改编主题图的信息和呈现方式,创生主题图的内容、场景及活动,努力建构有信息、有动感、有意义、有情节、有场景、有情感、有联结的主题图。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主题图;改编;创生;实践
小学数学主题图就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一定的“情景”形式呈现学习素材的情境图。包含单元主题图、例题主题图、习题主题图。有效利用主题图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其中,例题主题图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合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充分发挥和展示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探究、操作等活动学习和理解新的数学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主题图使用现状:应用有余,创新不足
主题图作为传达知识内容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编者的课程理念和重要意图,它将抽象的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看似简单的图,实则是活的动画的意境。但课改十多年来,一层不变的主题图,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问题分散,表达程式化,一些“过时”的主题图,信息早已失去时效,与时代严重脱节,不能与时俱进,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更高要求的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也明显感觉到某些主题图的缺陷与不足,主题图的使用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局限。
(一)单一化的应用——照本宣科
教材例题的主题图,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一例一图,而且多是先场景后问题,基本按同一个固定模式:出示主题图——找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联系,这样单一、枯燥、呆板的形式,刚开始学,学生还觉得特别新鲜、有趣,慢慢的时间长了,六年都是这样的呈现方式和步骤,就会让学生感觉特别老套,没有任何新意,数学学习没有任何激情与动力。
(二)静态化的场景——生动不足
数学主题图,始终是以儿童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有机相结合,呈现儿童所熟悉的场景图片,编者的意图非常好。但在具体教学时,很多教师只是生硬地呈现静止无趣的画面,根本吸引不了孩子好奇的目光,点燃不了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教材中的主题图多是结论式的呈现,相当一部分主题图缺少动态过程。图意是学生直接阅读文字信息获得的,丢失了必要的观察、理解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困难,由过去传统教学的分析文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演变成分析版图中的数量关系,又一次形成了新课程下的程式化。
(三)形式化的表达——内容枯燥
数学主题图往往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創设,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原型,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揭示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要用好数学主题图这个“好载体”。但现实中,有不少教师因为主观上的不重视,对数学主题图价值的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导致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编者意图,深刻发掘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教学时就生搬硬套,简单走过场,只作个形式化的表达,使课堂教学大打折扣。
二、主题图多维建构:以本为本,意义重拾
鉴于数学主题图存在以上种种问题和现象,那我们该怎么改变呢?笔者认为,主题图教学最本质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儿童对直观印象感的建立,让儿童感兴趣,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扎实有效。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建构多维的主题图,尽可能从主题图的“形”看出它的“象”,解读出关联数学的意义,将一个个静止单一、意义分散、信息单向的主题图,建构成一个个意义关联的主题图“串”。
(一)“单一”信息与“复合”信息并存
建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数学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避免主题图的枯燥、“单一”,触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式来解决问题。
例如,三年级下册数学中的“笔算乘法”第一课时的教学,教材只提供了一幅主题图,信息太“单一”,主题图的利用率不高。如果能补充多元信息,让情境问题“复合”化,则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在主题图中,补充两个问题作为铺垫:每本24元,小明买2本,要付多少钱?小华买10本,他要付多少钱呢?让学生进行列式并口算出得数。然后再引入新课教学,王阿姨买1套12本,每本24元,她要付多少钱?这样学生很快就能计算24×12=____,得到多少,然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理解计算的算理。同时,例题中虽然没有安排估算,还可以在学生探索各种算法之前,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用“至少要付( )元”“最多不超过( )元”“大约要付( )元”等语言来表述估算的结果。另外联系实际还可以在同一主题背景下,自由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小明和小华共用多少钱?小华和阿姨共用多少钱?小明和阿姨共用多少钱?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教者运用智慧建构的“复合”信息的主题图,可以使学生自然领悟到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主题图的使用始终贯穿着整节课,由知识的铺垫练习,到新知的探究,再到知识的巩固强化,将主题图的使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二)“静态”情境与“动态”情境契合
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以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的情境,变“静”为“动”,动静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创设有动感的主题图,或关注学生的体验,模拟主题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的学习便会如插上飞翔的翅膀,遨游于知识的蓝天之上。
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现实情境,让学生在充当营业员和顾客的过程中,真正体验购物、付钱和找钱的过程,进一步明确: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就应该得到找回的钱,将原本被动学习的知识,变为现实情境的内在需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另外,又如学习二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时,可以将主题图中各种秤的认识,变为自主的活动情境,通过“认一认”“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实际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学得非常兴奋,特别通过掂,一下子猜对的同学,格外高兴,极大地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单图”与“多图”同呈
进行主题图教学时,充分挖掘和发挥主题图的功能,建构有联结的主题图情境,将主题图演绎全程化,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使教学呈现为一个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又前后联系紧密的整体。
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时,创设去图形王国的情境,设立几道关:开城门(分别研究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进城堡:展览馆(分别认一认、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工作坊(学生自由画图形、围图形、剪图形、折图形、拼图形、摆图形),游乐场(练一练、猜一猜等)联系实际,将所有关于图形的知识,编织进主题图情境,并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个有趣的主题图情境中,一步一步接近知识的本质,收获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主题图创生策略:多元建构,开放灵动
数学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与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主题的改编要贴近儿童的学习方式,指向问题的本质内容,突出教学的主旨,秉承“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理念,创造性地对主题图内容进行重组、加工和开发,改编主题图的呈现方式或主题图的“单一”信息;创生指向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数学发展的主题图连环画,努力建构多元、开放、灵动的主题图教学实践。
(一)改编——具象化表达
1.改编呈现方式:“单图”为“连环画”
有时,有的主题图信息多,内容变化又复杂,在实际教学时,如果对主题图不加任何改造,直接“一股脑儿”笼统地将所有信息,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小孩子年龄小,会因信息过多,过程繁杂而头脑混乱,思路不清。这时,其实可以考虑将静止笼统的主题图进行加工,进行“分阶段”呈现,變为有情节的主题图连环画图组。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能加深学生对主题图中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助于运用知识进行解决。
例如,加减混合是一次“合”与“分”的连贯结合,教学时,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弄清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将原本信息密集,过程静止的主题图,分解为下面的动感十足的主题图图组。学生一看就懂,可以顺利列出算式,并讲明第一步先求的是什么?而不至于在理解题意上耗费过多的时间。
2.改编呈现信息:“单一”为“多元”
将教材主题图信息单一,变为多元,有利于发散和激发学生思维,点燃知识的火种,让学生更容易以积极的学习情绪,快速投入到对新知的学习。
例如,二年级下册“退位减”,就可以将主题图图(1)变为图(2),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再结合所学的新知对算式进行筛选和排序,要先讲十位不够减的,只退一次位的,再讲个位十位都不够减,要连续两次退位的。两个不同层次的题型都蕴含在了同一个情境里,特别便于比较、发现、归纳出计算方法。而直接呈现单一的信息,像抽丝线一样慢慢拉,容易让学生思维走失,陷入学习计算倍觉枯燥无味的情绪之中。
(二)创生——情境性相连
1.创生内容——指向数学问题
《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材的主题图仅仅是为教学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提供了一个范式和版本,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将数学活动与动画或卡通人物联系,创生更加新奇、有趣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简述图的内容,并提出一个个数学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法。
例如,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就可以将例题主题图小华、小红、小军三人比赛跳绳的场景,换成小朋友们都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里边的人物:熊大、熊二和光头强。围绕所学的知识,创生相关的主题图内容情境,学生一看到这动感十足的场景,立马来了精气神,小眼睛也亮了起来,带着愉悦的心情,主动踏上了快乐的学习之旅。
2.创生活动——指向数学发展
数学主题图很多都是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的情境,教师应善于根据主题图提供的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创生恰当的符合儿童需求的数学游戏活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已有的经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方向的源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教师可以将课堂拓展到教室外,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让他们自由组合结对讨论和交流,研究各个物体的方向,并将现实中校园里的教学楼、操场、餐厅、公寓楼等建筑绘制成平面图,然后再汇报反馈,表达描述,整个过程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最后再用“我是小交警”的动作,分别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不同的方向,将进行知识表象化,孩子们很容易便掌握了,而且学得特别好。尤其是谁在谁的哪一面和谁的哪一面是谁,做题的时候几乎就没有学生出错的。由此可以看出,有时候将静止的主题图,创生为自主探索体验活动,找到知识的原点,寻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路径很重要,可以事半功倍。
并非结语: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执教者都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需求,在认真解读主题图,准确把握主题图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主题图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灵活对主题图进行改编、创生和实践,努力创设出有信息、有动感、有意义、有情节、有场景、有情感、有联结的主题图,就一定能让主题图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真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 考 文 献]
[1]唐建平.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1).
[2]胡桂玲.小学数学主题图运用之我见[J].甘肃教育,2011(1).
[3]连桐孝.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主题图的合理利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