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多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形成了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主题图”。其贴近儿童世界和现实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其丰富的内涵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把握,给教师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笔者对此的几点思考。
一、系统解读,抓住图中主要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主题图设计就是基于上述理念,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画面背后的东西。教师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时既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借助主题图美丽的画面,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才是根本。
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5个人排队买票,请学生填出他们的位置。从表面上看内容单一,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自身经验和生活常识去开发利用了。我就通过小动物排队这一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从不同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感知数序的相对性,并结合数学学习对学生进行了遵守规则的思想教育,成功地进行主题开发。
二、赋予童趣,创设活的问题情境
“主题图”为教师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这些极具视觉感的“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基于此教师可把“主题图”所表达的情境赋予童趣,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帮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认识乘法”时,可以借助课件创设动物聚会的童话故事:有一天动物来到河岸边举行聚会。你知道它们每家都有几口人吗?结果我一讲完这个故事,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并且很快想出来多种解决办法。
三、化静为动,还原问题产生过程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借助网络资源和交互式一体机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思维的发展。
如“统计”教学时,主题图出示的动物的只数可直接数出来。所以统计的必要性显得含糊牵强。主题图预设的起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产生了不和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小动物一只只出现,学生跟着课件一只只摆一摆。学生逐步体会到不管怎么摆都要先分一分,再排一排。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学会了统计的步骤和方法,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凸显数学味,升华问题意识
小学生一般不擅长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的方面,而常把注意分散到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方面去。如果一个主题图呈现以后,学生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数学课就会成为“说话课”。因此,发现“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用好“主题图”的关键。
如“丰收的果园”教学时,当小河边的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在这个开放性的情境中,几乎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学生自己去搜索,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高兴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他们争相把自己的不同发现一吐为快。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喜悦,很好地建立了自信心,这样就逐步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对主题图的创设与运用,不论是“素面”“淡妆”还是“浓抹”,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能够建构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溢满情感的课堂生活,就都是“相宜”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结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挖掘主题图的内在含义,辅助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