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选文品位,优化习题设计

2017-01-05 21:31张元花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段习题课文

张元花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总结、分析现行教材使用十几年的情况,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式,我们对教科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阅读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一、继承“注·提”阅读教学特点

1.提前阅读。

在汉语拼音教学部分,主要用儿歌的形式呈现要学习的拼音内容。儿歌语言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非常喜欢。学习汉语拼音时,融入儿歌阅读,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独立阅读做了准备。

拼音教学结束后,学生形成直呼能力,在读注音读物时,就可以按句子连贯阅读,声入心通,顺利获取文字承载的信息。如果学生不能直呼音节,在读注音读物时,读出的音节就是孤立的,无法连贯阅读,也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

基于黑龙江省三十多年的“注·提”教改成功经验,响应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号召,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汉语拼音教学继续强调直呼音节,抓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最佳期,让学生提前阅读。

2.大量阅读。

学生有了直呼音节的能力,跳出识字的束缚,可以借助拼音自由阅读。依据学生智力和语言发展状况,仅读教材的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需要的。教材编写注重利用主体课文的文后习题、略读课文的文前提示、能说会写板块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量阅读。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了解文学家”,安排了鲁迅、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贾岛、欧阳修、王安石几位古今中外文学家的故事;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介绍学生知道的文学家的故事或作品;习作是推荐一本书。单元内容将读、说、写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此外,在教材选文中,有名著的节选,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选自《西游记》)《最后的时刻》(选自《红岩》)等;有名著的缩写,如《丑小鸭》等,这样的编排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去读整本书。

为了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要,我们还编写了与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小学生阅读资源》,出版了《提前读写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途径和阅读内容,网络阅读已走入学生的阅读生活。教材有目的地安排搜集、查阅性的网络阅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有益的网络资源,扩大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增长知识。例如四年级下册第3课《歌词两首》课后第3题: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这两首歌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再和大家交流一下。再如四年级下册第15课《一夜的工作》课后第3题:你还知道周总理的哪些事迹?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3.读写结合。

通过读写结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结构、表达的理解,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双赢。例如三年级下册第14课《小珊迪》课后第3题:小珊迪被车撞伤后,回到家中会和弟弟说什么?展开想象写下来。通过补写这个情节,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信。六年级上册第9课《生命的感动》课后第4题:和长辈们聊一聊你的成长故事,带着你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写下自己的成长感受,就能更深入地体会父母、亲人为了自己的成长无私的付出,对自己深深的爱!

二、单元及选文的调整

1.加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重视语文学科教育功能的要求,教材单元主题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功能。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换为“诚实守信”,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换为“爱岗敬业”,等等。有一些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在不同学段反复出现,螺旋上升,持续地对学生进行精神培育。例如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套教材:第一学段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第二学段安排了“万里长征”“抗日战争”的主题,第三学段安排了“解放战争”“祖国统一”以及“勿忘国耻”的主题。

2.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用中国名人故事,感受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本套教材共收集了中国近40位名人的故事,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有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等科学巨匠,有鲁迅、季羡林等文学大师。

(2)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古文学习的内容和数量。教材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一至第三学段要求必背的所有古诗词并有适当拓展,第三学段还安排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通过古诗文的学习,“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3)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三年级上册编写了中国传统节日单元,五年级上册编写了民间文学单元,六年级上册编写了民间艺术单元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等主题单元,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3.选文内容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增加具有时代特点的选文,使整套教材具有鲜亮的时代色彩。新课文有体现中国疆土主权意识的,如第一学段的《我看〈中国地图〉》;有体现当代科技发展的,如第二学段的《蓝牙——全新的通讯技术》《如何乘坐地铁》、第三学段的《让世界惊奇的中国高铁》等;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文,如第一学段的《焦裕禄的车钥匙》、第二学段的《拔下钥匙》、第三学段的《颁奖词三则》等。

4.选文注重文质兼美,既有知识价值、教育价值或文化内涵,又有审美情趣和语言文字训练价值。

5.选文关注文化的多元性,让学生在文字中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本套教材每册的课文都有适量的国外优秀翻译文章,整套教材外译的文章共31篇,占课文总量的8%。通过学习外译课文,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6.组元方式多样化。

修订后的教材,除主题单元外,还有题材单元(写花草树木的、写自然现象的、写春天的等)、文体单元(想象单元、说明文单元、古文单元,五年制教材还安排了诗歌单元、小说单元)。多种方式的组元,便于发挥不同组元方式的长处。

7.选文注重科学性和严谨性。

对一些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文章,我们到权威部门咨询、考证,力求知识的准确无误。选文时,有两篇文章《天鹅的故事》和《眼泪的重量》,文字优美,内容感人,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我们没有把握,于是咨询了某高校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教授,求证结果是内容不够科学,我们只好忍痛割爱。再如《没有一种草不开花》一文,我们咨询了某高校草地研究所的教授,证实这种论断是正确的,方将其选入了教材。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太空生活趣事多》,我们向专家求证后,改为《飞船生活趣事多》。

8.进一步完善教材的呈现方式。

(1)选用的课文尽量注明作者、出处,尊重知识产权。(2)根据语言文字的各项国家标准对课文及编辑的语言文字进行严格检查和修改,确保其准确、规范。(3)修改和绘制了大量插图,不仅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也提高了教材的美感和文化品位。

三、文后习题的设计

利用文后习题,扎实贯彻“注·提”教改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依据学段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朗读为例,第一学段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上册第1课开始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之后陆续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境,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三年级下册《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后第2题:有感情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萨沙心情变化。

(1)“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嘛这样做呢?”

(2)“那么,我保护不了任何人吗?”萨沙问道:“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人吗?”

(3)“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吧,妈妈?”

2.为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每篇课文后面的习题都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避免教学中因教师的偏好而顾此失彼。例如一年级下册《春雨的颜色》课后第1题:燕子、麻雀、黄莺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理解性的人文性的问题。

第2题:照样子,换个内容说一说。

春雨是绿色的。落在草地上,草地绿了。

春雨是 。洒在 , 。

学生通过仿写的形式,学习语句的表达。

再如五年级上册第11课《故乡的芦苇》课后的第1题:故乡的芦苇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细读课文,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欢乐。这是针对人文性提出的问题。第3题:将这篇课文的题目改为“童年的欢乐”合适吗?为什么?这是针对工具性提出的问题。

3.为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要点,从第二学段起,课后习题由二到三题增至三到四题。习题大致分为七类。

第一类习题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纵向探究,体验情感。习题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如一年级上册《风姑娘送信》课后第1题:风姑娘把信都送给了谁?他们说了什么?四年级上册《一碗馄饨》课后第1题:课文中的“她”两次流泪各是因为什么?

第二类习题是对课文形式的理解、体会、感受和认知,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侧重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积累,第二学段侧重体会重要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主要句群的组成,第三学段侧重于篇章结构和基本表达方法的运用。如一年级下册《美丽的丹顶鹤》 课后第2题:看看课文插图,了解“引吭高歌”“展翅飞翔”的意思,体会丹顶鹤的高雅、优美。三年级下册《香港之夜》第2题:作者在写灯光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第三类习题是内容的横向拓展迁移。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引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引向课外阅读,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参与意识,丰富阅读收获,加深感悟。如四年级上册《谁敢试一试》第3题:结合生活的具体事例,说一说你对“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这句话的理解。

第四类是个性化的阅读。包括反思、批判、多角度阅读,以及假设、推想、变向、补充等创造性阅读。如三年级下册《那只松鼠》第2题: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女孩儿,听了“爸爸”的话,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第五类是精彩句段品读欣赏。一般采用比较、替换、填空或者体会加点词语作用等多种形式设计,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如四年级上册《拔下钥匙》第2题:“他刹车,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钥匙。”联系课文,说一说从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六类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要求背诵篇目或段落有的是完全指定内容,有的是指定与自由选择相结合,每册积累15篇(段)左右。每次背诵的字数,第一、二学段一般不超过300字,第三学段一般不超过500字。每课安排有“自选词语”或“自选佳句”。

第七类是读写结合的练笔。包括仿写、扩写、改写、续写、补白、评价、记收获等形式。第一学段每册安排2次左右,第二、三学段每册安排4次到6次左右。

以上七类习题,第一类和第二类每课必有,以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他因文而异。

(作者系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

猜你喜欢
学段习题课文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抓住习题深探索
背课文的小偷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