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玮俏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进四大都市区建设、加快建立“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战略目标,为新时期做好城市工作和区域工作指明了方向。从综合条件来看,浙江已经进入以都市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就都市区工作加强谋划、加快推进。
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浙江原来以特色块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已逐步演化蜕变为现代产业集群,对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高端要素的需求急剧增加。相比之下,小城镇和县域集聚现代要素的能力已赶不上需求的变化,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蝶变、城市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蝶变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近些年来,浙江以“拆治归”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深入展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使得推进都市区建设的条件不断完备、时机不断成熟。由国际国内实践可知,推进都市区建设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必然选择。
从全球角度看,发展都市区是融入全球、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引擎。城市经济是开放经济,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重要载体。国际实践经验不断表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聚焦到城市或都市区之间的竞争上。特别是都市区经济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目前,纽约大都市圈、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东京大都市圈、巴黎大都市圈和伦敦大都市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都市圈,这些都市区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源,也是开放型经济的高地。目前为止,这些都市区都代表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水平,是国际经济、金融、商务、文化及信息交流发展和控制的核心,是连接国内国际的枢纽,成为新技术、新思想产生的土壤,具有强大的国际辐射能力和竞争实力,是国家经济增长率的重要来源。其中,美国的纽约、芝加哥、五大湖区和洛杉矶三大都市圈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而日本的东京区、阪神区和名古屋区三大都市圈对日本经济的贡献率则超过80%。
从全国范围来看,推进都市区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大的方面,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16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分别达到147194.41亿元、73118.77亿元和68857.15亿元,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8.86%。同时,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区发展形势日益明朗。以武汉、成都、广州、南京、杭州为例,从2011年到2016年,各市所占全省GDP的比重就发生了明显的上升,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中心城市极核功能的持续增强。
从长三角区域来看,发展都市区有助于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助力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随着“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其战略优势不断凸显出来,更加有利于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接近15万亿元,但浙江四大都市区的经济总量不到4万亿元、占比仅1/4左右,这与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战略定位存在不小差距。同时,从湾区发展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远超杭州湾地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澳门)的经济总量达到84236.52亿元,而杭州湾地区(包括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面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2.2倍,经济总量却只有55616.92亿元。杭州都市区作为长三角地区和大杭州湾的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其经济总量2万多亿元、人口900万左右,分别只占整个长三角省市区的1/7和6%左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实际情况看,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由于其产业基础良好、城市设施相对完善等原因,依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去处,是新一轮城市化的重点。进一步推进四大都市区建设,提升综合能级和国际化水平,有利于推动形成长三角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格局,促进城市群分工协作和均衡发展,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图/任延
从省域发展来看,发展都市区有利于加快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经济往往是新经济、新模式、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代表着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城市更由于其多元需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释放了创新创业的巨大空间。现阶段,浙江提出了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等八大万亿产业的目标,这些产业对推动实现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但这些产业大多需要以城市为依托,特别是涉及到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等核心环节,更需要在高端要素集聚的城市内部得以突破完成。近年来,浙江四大都市区发展平稳,特别是杭州都市区更是一枝独秀。2015年,杭州都市圈(核心区)实现生产总值2.24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达到48.2%。其中,杭州作为中心城市,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2016年,杭州实现生产总值1.11万亿元,其中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688.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下一步,继续培育发展万亿级新产业,仍然要加大力度发挥都市区的主场作用,在要素集聚、功能集成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的吐故纳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都市区建设涉及的主体多、领域多、事项多,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下一步,持续深入推进都市区建设,必须走出概念多元的误区,使全省上下各级部门和研究机构在讨论都市区问题时,指向一致、含义清晰。当前,就推进浙江四大都市区建设而言,除了要做好规划衔接、发展协同等战略层面的谋划,还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以通勤便利化高效化为核心,抓好基础设施的共建。通勤便利化是都市区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都市区发展的关键。与中心城市紧密相连的县市,要舍弃“寸土不让”的本地思维,自觉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导向,中心城市也要舍弃“不冷不热”的姿态,主动与周边县市密切协商,就城际列车、轨道交通、公交延伸等形成一个既管长远、又管当下的行之有效的整体方案。要促进周边县市与中心城市达成双边合作,也要共同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在都市区内部的联网成线,为物流、资金流、人流的畅通无阻提供支撑条件。建议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就基础设施建设再另行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以产业空间储备和特色打造为重点,提前布局都市区产业协作。都市区发展优化了要素资源的空间配置,但更拓展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为产业的跨区域转移布局铺设了条件。要重点抓好毗邻地区的产业共建,有条件的可以建设产业合作园,繁荣相邻地带的经济社会。要制定负面清单,避免衔接地带产业间的“针锋相对”,确保取得最大合作利益。建议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的周边县市,腾挪和整治出可以容纳百亿级甚至千亿级产业项目的大空间,为大型项目落地都市区提供先决条件。
以更好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目标,通过改革来推动实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和政府是都市区建设的两大基础性力量。政府在加强规划引导、政策设计、产业谋划、跨区域协商机制构建等方面积极作为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并解决阻碍都市区范围资源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的各方面因素。要完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资源在都市区范围内的公平供给机制,对其中存在明显不足的事项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建议对涉及都市区建设发展的改革事项予以集中梳理,对阻碍市场作用发挥和都市区平稳推进的相关问题加以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