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漫欢 黄素珍
麻醉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以及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临床文献报道指出, 术前留置导尿管患者很容易在麻醉复苏期出现耐受性差以及导管脱出等问题, 从而影响患者治疗以及护理效果[1]。基于此,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本文结合本院2016年1~10月收治的150例全麻患者, 探讨护理干预对术前留置尿管患者麻醉复苏期耐受性和导管脱出率的影响,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1~10月收治的150例全麻患者, 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75例。其中观察组男43例, 女32例;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46.3±9.6)岁。对照组男40例, 女35例, 年龄20~77岁, 平均年龄(46.5±1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留置导尿管, 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术前留置导尿管目的以及导尿管留置后可能产生的感觉, 对于麻醉期间出现的不适可通过深呼吸调整, 及时帮助患者解答存在的疑惑。②合理选择术前导尿管留置时间, 患者在麻醉生效后15 min内进行导尿以及留置导尿管[2-4]。③心理干预, 针对术前留置导尿管过程中患者受刺激可能产生的不适感, 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鼓励、讲解、安慰等多种方式帮助患者处于放松状态, 消除因患者紧张对麻醉产生的影响。④个性化选择导尿管, 依据患者年龄、膀胱收缩功能等选择合适型号的双腔尿管, 术前留置导尿管应由护理经验丰富且工作经验>5年的人员进行操作, 避免实习生或者工作经验不足人员实施导尿管操作, 视情况还可以在术前嘱咐患者进行膀胱收缩功能主动训练。⑤在插入导尿管过程中可注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 提高润滑度[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耐受性表现, 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次数以及躁动评分,并比较导管脱出情况。判定标准:麻醉复苏期躁动情况使用SAS评分进行评价, 评分1~7分, 分值越大说明躁动越严重[6-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耐受性情况比较 观察组麻醉复苏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次数少于对照组, Ricker S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耐受性情况比较( x-±s)
2.2 两组患者导管脱出情况比较 护理期间观察组共有2例患者出现脱管, 导管脱出率为2.67%;对照组共有10例患者出现脱管, 导管脱出率为13.33%。观察组导管脱出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97, P=0.016<0.05)。
针对术前留置尿管患者在麻醉复苏期耐受性差以及导尿管脱落问题,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 观察组麻醉复苏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次数少于对照组, Ricker S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耐受性。在导管脱出方面, 观察组导管脱出率为2.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采取护理干预可消除导管脱出的影响因素, 保证导尿管固定良好。分析原因为:一方面是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复苏期耐受性更好,躁动较轻, 减少患者在躁动中出现的导管脱出, 另一方面,合适的导尿管也是避免导尿管脱落的原因[9,10]。
综上所述, 对术前留置尿管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有利于提高患者麻醉复苏期耐受性, 减少导管脱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