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建芳
摘要: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与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就是“审美情趣”,音乐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使命。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教育;音乐实践;情感体验
“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相关理念的提出,使教育界议论纷纷,认可、争论、观望此起彼伏,也引起我的思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审美情趣,人文关怀,乐学善学等18个基本要点。正如叶澜所说:“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音乐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使命。
1 在歌唱、表演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学生应具备的音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音乐能力的基础源于音乐实践经验,因此音乐课堂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课堂上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歌唱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还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表现,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无论演唱什么歌曲,都应该认真分析作品,深刻理解作品,尽量把自己放在一个具体环境中,这样会在表现上更加真实,也会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如在演唱《猎人合唱》时,我引导学生展开充分地想象:“我是一名猎人,正在森林中挎着枪,骑着马,自由狩猎,淌过小河,穿过森林,追赶着凶猛的豺狼虎豹,为森林除害。”以“我”的身份去感受,去体会,“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歌曲演唱的最佳艺术境界。
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系列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对学会学习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优秀曲目的旋律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内容来表情达意,震动学生的审美心灵。
2 在对比、筛选中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中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成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樂素养。
比如歌曲《伏尔加船夫曲》,重点掌握它的力度变化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烈日炎炎,伏尔加河畔,远远传来了歌声,这声音像呻吟,像叹息,随着声音渐渐清晰,一队拉着笨重的货船的纤夫们的身影进入人们的视线,他们衣衫槛褛,满脸疲惫,踏着沉重的步伐向我们走来。”随着歌曲力度的不断加强,画面也越来越清晰,歌曲达到高潮时,近乎高喊的音调表现了他们要求摆脱痛苦的决心和对光明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歌声又弱下来,逐渐消逝,仿佛纤夫们已离去。这些都是借助于创造性想象的发挥,使得学生对力度变化的层次表现得较为丰富,同时,很好地掌握了歌曲深沉、忧郁的基本格调。
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最终体现在它的实际育人功能上,即学生在兴致所至时能选唱昂扬、欢乐、抒情的音乐作品抒发自己向上向善爱美的志向与感情,在心理失衡时能选听励志、和谐、优美的音乐作品调节情绪和修养性情,在参加集体音乐活动时能有意识地从优秀作品中感悟美德,陶冶情操,能对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网络、演出和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作出正确评价。
3 在改编、创作中加深学生的音乐文化理解
在音乐课堂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学生进行积极参与的同时,其个性和才能得到展示,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发挥。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都是不同的,因此他们所创造和表达的音乐感知也是不同的,他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审视音乐的美丽。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期,对想象力和创作力的潜力是无穷的,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非洲的节奏》这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做一个复合节奏的练习,在不同的班级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案。第一个班级,我给出四条节奏谱,请学生分别用沙锤、铃鼓、双响筒等乐器练习,学生虽然也能完成任务,但是学得很被动;在第二个班级中,我只给出两条节奏谱,另两条请学生自己编配(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用自己喜欢的节奏)。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并且非常认真地探讨用怎样的节奏,怎样的音色更适合,最后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这两节课看来,只是一个小小的转变,学生整个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
[2]王烨晖,辛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之关键词 人民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