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睆玲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科技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现阶段我国经济驱动模式的转换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展望未来,国家将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甘肃省近年来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和优势,重视科技投入与创新研发,锐意进取力求走上创新引领的发展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融合。因此,大力推进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以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速,就显得尤为迫切。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和知识作为重要资源,实现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从而提高行业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考虑到科技创新的巨大的外部性和高风险性,在世界各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一以贯之的。但在实践中支持的侧重点却随着创新的深化不断在变化:从一开始对企业层面创新主体的直接支持,到构建创新体系,加大对大学、科研机构等研发主体的间接支持模式,再到如今的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的努力。在理论发展方面,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以来[2],创新理论已经过了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等不同的理论阶段,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由对企业技术研发作用的关注,到注重研究产学研多主体的合作与互补,而在以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不同社会子系统间的有机协同所产生的聚合效应。
在这种多维子系统构成的创新生态中,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凸显[3]。从全球科技发展史看,在每次经历技术革命时,金融资本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股份制模式的现代银行制度对纺织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功不可没;第二次产业革命中,资本市场的建立对蒸汽机和铁路技术的改良与推广发挥了重大作用;电气化与内燃机引起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则与资本市场国际化、信托、保险创新密切相关;而在当今信息和互联网时代,各种类型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则始终伴随在创新左右。金融体系能够为促进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与支撑,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度的A影响B,科技创新也影响着金融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系统耦合的研究视角得以引入。耦合(coupling)理论起源于物理学,目前逐步应用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中。从这一视角出发,科技创新与金融系统之间可以看作是一种耦合协调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要素互动、供需匹配、发展协同等问题均能协调发展。美国学者K.E.Weick最早采用了耦合理论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问题[4]。我国学者王仁样和杨曼基于面板数据,从最优化的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5]。童藤从耦合的视角出发,探究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共生、互动、匹配、协同”的关系[6]。和瑞亚、张玉喜对我国28个省级区域的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7]。
但以往的研究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科技创新系统还是金融系统,它们都是更大的创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科技创新系统由核心的产学研等研究主体及外围的人才培养、创新管理、项目管理等功能构成。虽然很多研究关注了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研发功能,而其实研发只是这些机构的职能之一,以一种功能嵌入(embeddedness)的结构形态存在于科技创新平台子系统之中。科技金融作用的发挥也是类似的情形,它是一种内嵌于科技服务体系的功能类型。两者的耦合表现为各构成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功能发挥上的互补以及作用过程中的交互,是有机联系的共同创新[8];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高度耦合的产物就是金融与科技一体化,即通过推动金融机构与产业资本间的横向协作与纵向分工,形成有机联结的资本和产业网络,并通过信息网络和产业链纽带将政府、企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研发机构、高校等主体聚合成分工合理、彼此依存、互助共进的一体化经济体[9]。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创新的绩效还有赖于政府在宏观调控与引导、政策供给、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为。因此,从结构上来看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耦合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如果单独从体系中分离出某个对象进行研究将不利于系统地揭示内在的规律与机理(见图1)。本研究从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结构嵌入性分析入手,通过对甘肃省科技创新与金融体系耦合度的深入分析,探讨使两系统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实现相互协调、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
图1 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系统耦合模式示意图
根据甘肃省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两个系统中不同的特性,根据指标的适用性、数据可得性等,确定了科技创新的5个变量与金融发展水平的5个变量,建立如下指标体系。
表1 指标体系设置
将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的概念衍生到经济领域,利用物理学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可以得到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函数:
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它的原理是根据指标原始信息来测度指标的权重。对于由m个待评方案、n项评价指标形成的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X=(xij)m×n,指标值 Xij的差距越大,该项指标反应的信息涵盖量越大,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值全部相等,表明在综合评价中无法量化差距,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没有作用反应评价的效果。
在信息论中,熵可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量越大表明不确定性越小,熵值也越小;信息量越小表明不确定性越大,熵值也越大。我们可以利用熵值的特性来判断某个方案的随机程度、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所显现的离散程度越大,表明其信息量越大,该项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影响也越大。因此,根据各项指标观察值反应的信息,采用信息熵反应其离散程度,以客观定量的视角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为综合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
耦合度C作为反映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交互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判别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交互耦合作用的强度以及作用的时序区间,同时对两个系统未来交互耦合发展进行预警。但是,由于耦合度模型测度的两个子系统存在差异水平,可能发生两个发展水平都较低的子系统产生了较高的耦合,称之为“伪耦合”的情形,导致对耦合度的错误研判。为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其目的是评判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算法可表示为: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交互耦合综合调和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通常该系数取0.5)。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和计算方法,分别计算科技创新系统和金融系统的函数值,以及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8—2016年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度
为了更直观反映科技金融系统交互耦合协调发展状况,采用分段函数法划分耦合协调度的区间和等级:
表4 耦合协调度区间和等级
通过对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甘肃省2008—2016年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体现了甘肃省对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视。近几年甘肃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创新科技金融的力度与广度,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优越的发展环境。但目前仍需根据未来发展方向,确立科技与金融交互耦合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交互耦合状态由无序向有序的高度协调发展。
2.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偏低,2008年以来,虽然科技金融耦合度有所上升,但总体仍处于低度协调耦合阶段。2008—2016年总体耦合协调度仅为0.14,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结果总体偏低代表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发展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的耦合机制,两者之间的交互耦合还处于低水平的融合阶段,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应尽快根据省情制定相应的耦合协调发展战略,以金融机制改革科技持续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金融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尽快实现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的高度协调耦合。
3.从定量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科技创新滞后于科技金融发展的状况,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数值大于新技创新综合序参量数值,且两个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均较低。应加强实施科技金融发展战略,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贴息、设立创业引导基金、贷款增信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同时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的建设力度,带动地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人才、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的培育与引进,协调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交互耦合发展的良性互动。
甘肃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省份,必须探索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赶超。相比落后的GDP总量及人均GDP的排名,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相对优势,2016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8位,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2.2%[10]。甘肃省委、省政府近年来也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多举措并重支持驱动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科技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从事科研人员的数量迅速增加。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生产总值占甘肃省的35.4%,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11]。这为甘肃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落后地区探索创新转型的现实路径的努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由于缺少区位优势,甘肃省在金融机构、高端金融人才、金融产品供给等发面都存在短板。因此首先应加大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争取力度,获取一定范围内对特定的金融行为以及金融市场建设的税收优惠及许可审批的权限。其次要提供必要的各项财政扶持政策,除对新设或新引进的金融总部类机构、创新型机构、知名中介机构、特定金融人才、特定金融活动等方面提供专项奖励和补贴外,还要制定差别化的引导政策,引导民间风险资本更多地向成长期甚至初创期企业投资。最后是要坚持采取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并重的管理方式,深入研究科技型企业与相关的金融服务发展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和调整有关政策措施。例如,甘肃省为了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建立了“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首购首用”是甘肃省科技创业的高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通过扶持省级风险投资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发展,对“首购首用”单位给予适当的风险资助。这些因地制宜的做法应该得到肯定和大力推广。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创业投资领域。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积极培育上市科技资源,支持和鼓励条件较好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成有潜力的公司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或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对于大多数无法上市融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产权交易所的建设,在股权登记托管、知识产权登记评估、企业(个人)信用、产权交易等环节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育和健全债券市场,打开科技创新企业的债权融资渠道。在合理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允许一部分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持续盈利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债权产品进行直接融资。但要对这些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
要充分认识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对创新的孵化作用,政府部门要主动设立引导性母基金,吸引各类天使基金、创新基金进驻甘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企业。设立风险再担保机制,提高风险容忍度,允许各银行适当调整对于专门的科技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强化科研院所再担保机制,扶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
构建完善的科技信贷支持体系。鼓励各类资本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产业园等创新要素密集的区域成立科技小贷公司,并积极引导现有的科技信贷机构逐步规范和做大业务;鼓励各银行机构设立专营性质的科技信贷的分支机构,例如成立各种类型的科技支行;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开发专门针对科技企业的信贷产品,在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信贷政策,在信贷规模控制、审批监管、风险把控等方面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简化各类手续,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此外,根据系统耦合的原理,在注重金融体系和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全面考虑其它配套的科技服务功能的建设。例如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产权评估、法律咨询以及会计服务等中介机构建设,积极打造集咨询、评估、法律、财务、融资、人才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助力区域创新战略的落实。
甘肃省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科技金融服务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的决心与积极作为就显得至关重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就是甘肃省在这方面主动出击的重要实践。应以此为契机,在试验区内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积极寻找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现实路径,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多元化融资需求,探索和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并在取得一定经验成果之后,及时总结推广以发挥创新试点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