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
一篇好的文章,其核心在于清晰的逻辑,這是优秀文章的骨架,更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与内在条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过于重视训练学生作文语言的华丽优美、素材的丰富多样,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培养学生写出思路清晰、条理明确的优秀作文。作文向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它是最考验学生思维能力、逻辑判断力、语言组织能力、主旨择取能力、素材运用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部分。
一、训练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代的写作学研究表明:“操作来自模型。”即说明写作思维的形成过程是无法直接培养的,必须通过一个“中介”,将理论内化成学习者自身的心理过程,并最终转化成文字。这就需要我们的作文教学借助“他山之石”以此来“攻玉”。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主要展开场所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日常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分析课文思路的能力,形成基本的逻辑思维感悟,这是有效开展作文教学、训练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教材,选取合适的文章,设计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做到明确把握思路,在感受课本教材中文章思路运用的同时,让学生对清晰的思维有明确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何为写作逻辑”。
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散文意境美的同时,可以向学生发问:“这篇散文不仅仅体现了意境、情感、语言的美,还有一种结构美,那么这种结构美是如何体现的?”接着,向学生讲解这篇散文的行文结构,即“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月色—赏四周景物—欲采莲—回到家”。然后再一次发问:“这种结构美在哪里?”在学生进行小组充分讨论之后,明确“这种结构不仅仅体现在首尾的呼应,展现出对称的优美意境,更体现出一种完整的圆形结构”。最后,请学生思考这种行文思路、写作结构对作者情感的抒发有何增益之处,且自己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如何借鉴这种优点,将其化为己用。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授课堂基础知识之余,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明确而清晰的思路,激发学生对此类作文的敏感度与创作欲,同时给学生以作文借鉴,为后期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二、训练学生把握题目、明确立意的能力
好的作文立意是写好作文的首要前提,也是作文的增色之处。尤其是议论文写作,题目、素材涉及多个方面,学生可选取的立意多而杂。对此,有些学生因缺乏思路或无法落笔或写到一半无法继续;有些学生因难以取舍而导致文章思路、结构混乱;还有些学生为了片面地求新求异反而出现偏题、离题现象。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集中训练学生把握、选取作文立意的能力。
训练初期,教师可以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教材文章着手,特别是经典文言文,让学生先从这些文章中探究素材涉及的人物情感、事件特点,再从现代的角度以理性与警惕来保持阅读的清明,从而培养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使立意达到新的高度。以《陈情表》为例,学生大多会受历代文论家的评价影响,从“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出发,以“呼唤当代人伦道德的回归”为立意,创作文章。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当代文化的视角来看,李密拒绝出仕的缘由仅仅是面对强权不愿意苟且的借口,他通过一面表达恭敬,一面自我贬低,来掩饰内心的焦虑。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局限,帮助他们开启心智,挖掘出素材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归纳出更多合理的立意,为写好作文做好准备。
后期,教师可以借助课前演讲强化训练,还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课前根据题目自行收集素材,对比整合,确定立意,然后小组互换互评,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评出优秀立意;之后,教师再让每个修改作文的学生写出自己的评语;最后教师对立意者与评改者均做出点评。这样,教师不仅进一步训练了学生选择立意的熟练度,又通过学生互评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归纳、分解作文材料的能力,使学生的写作思维更清晰明确。
三、训练学生构思全文的能力
写作前先进行构思是写好作文的有效措施,也是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明确的保证。许多教师在写作课上虽然要求学生进行行文前的构思,但却常常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使这一环节仅仅流于形式。对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构思是对作文整体的把握,也就是写文章之前要“想文章”,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扩展立意,如何运用写作技巧,如何进行整篇作文的组织构架:是从辩证法出发,还是从抽象与具体出发;是并列平行搭建行文框架,还是采用逻辑推进纵深构建等,这些都是写好一篇作文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写作课上,教师可先从简单思辨作文题开始,在训练思辨能力的同时指导结构的展开。例如,针对话题“有我与无我”,应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想”如何构思,并选取合适的技巧来把握全文的走向。然后教师向学生深入解析“有我与无我”,引导学生从概念界定入手,辩证思考、探究“有我”即“自我”,“无我”即“超脱自我”,并进一步思考“何种情况下可以超脱自我”。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分析“超脱自我”,向学生讲解:“超脱自我既可以是达到忘我的境界,与外物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又可以是忘记小我,追求大我,即在家国大义、民族国家面前的大我。”
具体分析之后,教师总结展示具体的构思结果,即写出整篇文章的结构:“开篇,由社会现象引入对‘小我与大我的思考;接着,进行概念界定,明确其与‘有我‘自我的关系;然后,通过对列举现象或事件的分析,厘清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先分析对立关系,再分析统一性);最后,进一步点明主体,即人首先是有小我,懂得珍惜与责任,才能有成就大我的可能,进而达到无我的境界。”然后请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修改自己原来的构思。当然,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以质疑的方式审视观点,用问题搭建思维的框架,避免以自我为中心,通过简单二元对立思考,使文章简单化、表层化。
这样的构思训练有针对性,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抽象概念,保持清晰的思路,避免跑题、偏题,而且增加了文章的结构流畅度,使整篇文章得以顺利展开,使文章展现出严谨、明确的结构特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写好文章的首要前提,更是好文章的内在体现,教师应该在写作课上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出发,深入研究学生的作文特色及语言功底,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同时,要明确每个学生写作的独特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5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