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校学生公共责任素养培养的现状,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育人理念和特色课程等去探寻学生公共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以利于传承校史,实现学生责任素养的有效习得。
关键词:校史传承;培养;派谭中学;公共责任
作者简介:赖房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骨干教师,广州市中考命题预备人员。(广东 广州 51138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农村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C2017010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008-02
一、刨根学生公共责任素养培养的历史渊源
当前,培养学生公共责任素养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建设美丽家园、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是新时期的教育方向,所以,刨根中学生公共责任素养培养的发展渊源是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应始终坚持“尊师、爱校、勤学、守纪”的校训引领办学,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依托,结合地域文化,整理、挖掘、探究与提炼办学历史、业绩,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以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责任素养,打造教育品牌。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创办于1943年抗战烽火年间,烽火年代孕育着梅都莘莘学子始终站在派潭人民求生存、共抗日、谋解放的最前列,成为东江纵队派潭老区革命军中的“马前卒”,一大批师生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以“先天下之忧而憂,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承担社会和国家治理责任。它是增城三大主体功能区北部山区中心镇的农村教育明珠,解放初期称为增城县第四中学,前身叫梅都中学,是载入《增城县志》的三所学校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辉煌的办学历史,在创办初期,凭借“三勤办学”精神彪炳业绩,于1958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共产主义突击队”奖旗,同时被广东省教育厅誉为教育革命的“红旗学校”。在这样一所革命氛围浓厚、学生学习意识强烈的学校开展公共责任素养教育有其先天的优势,且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问底学生公共责任素养培养的现状
1. 学生具有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农村学生由于接近自然,他们可以频繁领略自然风光,可以近距离感受到派潭镇保留的原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养成了勤劳、朴实、善良的品格,同时也催生了保护美丽家园的精神,亦培养了学生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建设美好家园的公共责任意识。
2. 受非物质文化浸润,学生责任意识较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非物质文化丰富的环境中,他们就会受到影响,从而自然而然地传承、沿袭这一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契合校情、学情的素材,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维护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素养的目标。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派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较好,有其独特的文化景观。比如,起源于清朝中期的派潭佳松岭村张屋的舞貔貅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派潭舞春牛被列入第二批广州市非物质文化名录,舞鱼灯是派潭镇双合寮村自古传下的传统民间风俗,派潭本地的客家山歌成为增城特色歌曲,等等。受这一文化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责任意识都比较强,学生稳重、淳朴、阳光,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稳如山,行若水,且基本能做到尊师、爱校、勤学、守纪。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开展公共素养培养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
三、探寻学生公共责任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1. 完善公共课程系列课程设置流程。在具体教学中,学校通过成立培养农村高中学生公共责任素养系列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加强课程的指导,强化课程管理,使课程培养目标、机制更好地体现公共责任素养培养;成立培养农村高中学生公共责任素养系列教研组,由相关科组长组成。完善系列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制定保障措施,确保教材编制、研讨活动顺利进行;完善系列课程的评价体系、课程任务、学分认定等。对学生公共责任素养进行量化评价,并统计相关数据,提炼和深化课程内涵,形成培养学生公共责任素养的总方向、机制、体制。
2. 倡导“山水文化,生长教育”特色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设置了相应的培养农村高中学生公共责任素养系列课程:①派潭中学发展史,主要介绍学校建校75载的历史篇、辉煌篇、未来篇,让学生感悟派谭中学莘莘学子的风采,用责任担当去践行前辈的先进事迹。②高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课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勤于修德,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③志勤悟诚:信念相伴,成就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行动实现理想,以激情超越梦想,突出勤对公共责任素养培养的作用。④理想信念与“三观”建设,旨在用正确三观帮助学生确立崇高的价值目标,践行公共精神。⑤貔貅舞,主要介绍貔貅舞的历史、特征、文化价值和演练技巧等,让学生感受客家文化的欣赏性、艺术性、竞技性,获得身心愉悦,从而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实践证明,通过公共责任素养系列课程的开设,学生的公共担当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他们尝试应用具体学科知识支持某种论断、表达个人立场,实现了个人能力的有效提升。
3. 发掘“三勤办学”文化内涵,弘扬“我行、我能行、我肯定行”的学校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挖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内化学生的思想行为。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海纳百川”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博大胸怀,使之学会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成败与得失,并能够用机敏、灵活去化解困难与挫折。比如,我们通过动态的文化标识梅花——派谭中学的校徽象征,引导学生铭记学校的辉煌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还通过《西竺报》的创办,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此外,我们还在校园外开辟了生态实验田和鱼塘,通过生态实验田的教学进行生态教育、感恩教育。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是上级政府对学校师生“勤”耕耘的投入,突出了学校“勤心修德,勤勉治学,勤力发展”的“新三勤”精神。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有效调动,学习能力也大幅提升。
4. 准确定位学校办学理念,推行德育发展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实施“高一抓行为规范,高二抓好人际关系教育,高三抓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德育过程,推行“每位学生能写好一手字,掌握一种乐器和一项健身技能”德育发展体系,从而有效实现了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的办学目标。
5. 紧密结合校情、学情,探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如果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远离自然、远离人文,缺乏体验,那么,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就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校学生公共责任素养培养的现状,尝试运用有效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增强体验感,树立环境意识。可从学校自然、人文环境出发,依托地域、学校文化,契合办学历史,指引学校课程、机制、体制建设,在学校内营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共责任文化氛围,提炼公共责任素养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素养。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对不同课程的感知,能够培养起强烈的责任意识,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观,并主动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实践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效达成学生公共责任素养培养的目标,学校及教师就应深入探究校情、学情,并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尝试探讨多种教学方式。由此,逐渐形成学校公共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特色,促使学生形成高尚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公共责任意识的不断提升,最终有效达成学校公共素养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季成伟.巧设学科活动、培养公共参与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1).
[2] 增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增城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