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齐辉
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常伴随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冬季高发,婴幼儿多见,由于气道黏膜受损或气道超敏反应,其主要症状咳嗽可长达1~3周,西医治疗方案针对病因抗感染、抗病毒、对症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根据咳嗽的不同证型对应不同的治疗原则,多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湿热咳嗽、痰热咳嗽、痰湿咳嗽、阴虚咳嗽等[1]。部分伴有食积症状的患儿经上述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后临床应用消积止嗽汤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牡丹江市中医院儿科收治的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食积咳嗽的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66±1.38)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56±1.45)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2]自拟中医食积咳嗽诊断标准。主症:咳嗽,痰黄不易咳出。兼症:不欲饮食、面赤、手足心热、腹胀、口臭、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脉指纹: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诊断咳嗽病(食积咳嗽证),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2)年龄1~6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重症支气管炎与肺炎早期难以鉴别者;(2)对中药汤剂中中药过敏者;(3)营养不良、免疫缺陷者;(4)合并严重心脑疾病及肝肾严重原发病者。
1.5 剔除标准 (1)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发展成支气管肺炎者;(2)不能按照治疗方案执行者;(3)研究者认为有不适宜继续参加试验的情况,如并发症、不良事件和因违反方案、服药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治疗失败,可以要求患儿退出试验;(4)患儿及其父母或监护人有权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原因退出试验。
1.6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消食止咳方免煎颗粒(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成分:莱菔子、枳实各15 g,薏苡仁、炒麦芽、山楂、桑白皮、地骨皮、瓜蒌各10 g,鸡内金3 g,桔梗6 g。1~3岁3 d 2剂,4~6岁每日1剂,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儿童清肺口服液(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1~3岁每次5 mL,4~6岁每次10 mL,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15 d。
1.7 观察指标 (1)患儿观察期15 d,本试验观察窗口:咳嗽,中医证候改变情况,第15天(试验完成)两组疗效对比;(2)治疗前记录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3)观察指标:窗口期分别记录患儿的咳嗽频率、食积症状、肺部听诊;参照中医证候和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版和《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制定)进行评分;(4)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血常规、C反应蛋白、支原体、肝功、肾功、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
1.8 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痊愈:症状计分和减少≥90%;(2)显效:症状计分和减少70%~89%;(3)有效:症状计分和减少30%~69%;(4)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3]。注:证候计分=主症计分和+次症积分和+体征计分和。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证候积分和-治疗后证候计分和)/治疗前证候计分和]×100%。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Z=-2.307,P<0.05。
表1结果表明,治疗15 d后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主要中医证候痊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咳嗽、咳痰、纳呆腹胀,便秘便臭,口臭、手足心热主要中医证候痊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主要中医证候痊愈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t=-2.557,-3.068,-2.626,-3.320,-5.290,-2.630,P<0.05。
通过上述临床疗效观察,消积止嗽汤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疗效明显优于儿童清肺口服液,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食积咳嗽存在于儿科临床。现代医家王雪峰教授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常致饮食积滞,化痰化火,上干于肺,致肺气上逆作咳,治之当以消食导滞、宣肺化痰为法,倡导补益肺脾之气以达标本兼治之功[4]。现代医学有学者认为胃食管返流性咳嗽其临床表现与食积咳嗽相近,也有将抗生素滥用对脾胃的损伤归属于此中[5]。对于食积咳嗽的治疗张雪荣教授临床应用中成药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颗粒治疗小儿痰热咳嗽兼食积证(急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且无药物副反应[6]。食积咳嗽,多因肺、脾两经之病而发,临床可见咳嗽、喉肿痰鸣痰、纳呆腹胀、便秘便臭、口臭、手足心热等症状。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6岁以下儿童最常发病[7]。
食积咳嗽之所以广泛存在儿科原因在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长对孩子的过于溺爱,而造成小儿饮食结构的改变,多以肉、鱼、油炸食品为主,多为肥甘厚味之品,饮食无度,不知饥饱,小儿生理特点脾胃虚弱,故易出现食积体质,正如现代医学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于营养物质需求高,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液体食物充满后使胃扩张,胃黏膜又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不足,盐酸和各种消化酶少于成年人,所以消化功能差,易形成食积[8]。毕可恩等[9]通过对食积状态下小鼠免疫功能的测定发现,非特异性免疫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细胞免疫的迟发性变态反应试验、体液免疫的血清溶血素测定等免疫指标,食积组明显低于正常组,推测免疫功能的改变可能就是食积患儿易反复感染外邪的内在病理基础之一。食积郁久化热,上熏于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失宣发肃降,出现咳嗽、咳痰。消积止嗽汤针对这一病因病机组方,方中莱菔子、枳实为君药,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二者合用针对本证病机食积。炒麦芽、山楂、鸡内金为臣药,炒麦芽为治食积腹满之良药,尤宜于米、面之良药,尤宜于米、面类食滞不化。山楂消油腻肉积之要药,鸡内金运脾健胃,消食作用强,三药合用助君药消食化积,君臣合用以消食除积,运脾化痰。这里以运脾为主而非健脾、补脾,符合小儿脾常不足、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江育仁教授指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现代脾胃病患儿,饮食不足者少,伤于饮食者多,造成滞胃困脾,受纳运化是失职,对于这类病症只能运用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治疗法则”[10]。李立新教授[11]提出“从痰瘀论治小儿食积”,调理脾胃重在涤痰健脾。故消食中加入涤痰健脾之药可助消食化积。桑白皮、地骨皮、瓜蒌为佐药,其中桑白皮、地骨皮以清气分之邪为要[12],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清,清肺热泻肺火,祛痰止咳。瓜蒌性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润燥滑肠,在消食化积、降肺止咳基础上,加通便之品,“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一通,腑气通降,有利于肺气宣肃复常,食积郁久化热,熏蒸于肺,若酌加通便之品,利于清泻肺热,有“以泻代清”之妙[13]。桔梗、薏苡仁二药为使药[14],桔梗辛散苦泄,性平和且善上行,专走肺经,为引经药,载药上行。食积瘀久化热,脾失健运生湿,湿热互结,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肺脾胃经,以清热利湿健脾。诸药合用消食化积,清肺止咳。此病是三分治七分养,疾病治疗后期仍需注意饮食,尽量少食肥甘厚味之品如巧克力、花生、鱼肉、油炸食品等,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一些含有丰富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精肉、鸡蛋等,亦可选用药膳进行调节,如熬薏苡仁粥、山药粥等[15],以防饮食不当引起疾病反复发作。
综上所述,此方优势在于能够针对病因病机而组方用药,更结合患儿脾胃生理特点,脾不在健而在运的理论。注意由积产热,由热化湿,病理演变。充分体现中医治病因人制宜,辨证论治的诊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