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娴
【摘 要】本文针对多数教师面对诗歌朗读教学的困惑,提出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关键在于注重诗歌朗读中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诗歌;朗读;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诗歌教学中,朗读更是被视为重中之重,无读而不成教诗。
诗歌朗读教学,究竟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呢?我认为,诗歌朗读教学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时间读,按照理解的层次要求读,注重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指导。
一是读明诗韵。这是诗歌朗读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认真读。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书如此,诗歌的朗读更应这样。学生拿起一首诗,首先要认真读,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字正腔圆。也就是朱熹说的“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可抽学生个别读,全班同学认真听,并指正。只有这样认真的读,才能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初步形成对所读诗歌的感性认识。
二是读通诗意。这是诗歌朗读教学关键的一步,引导学生用心读。学生对诗歌读到文从字顺后,教师介绍诗人情况或诗的写作背景,(有条件的也可叫学生当场查阅资料),并提出涉及诗歌内容的问题,学生自己思考,读出答案。例如教《蜀道难》时,提问:诗歌哪些句子点题?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分析。“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为主旨句。文中三处主旨句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或者说,诗人在诗中咏叹蜀道难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悟出:一叹开辟之难;二叹度越之难;三叹安居之难。当学生分析出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自然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情感,水到渠成。例如“噫吁巇,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自然要读得激昂有气势;“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自然要快读;“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要轻声断读。在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时要顿挫有力,表现剑阁易守难攻的特点。“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理应用告诫的语气读。当然,就可采用全班齐读和分组赛读的形式,放声朗读。这正是朱熹的“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诗歌“朗读”变成教师的诗歌“讲解”。
三是读悟诗情。学生了解了诗人生平,个性,诗歌创作背景及诗歌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例如学习诗歌《蜀道难》,学生悟读时,提出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认识。诗人李白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而表达出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
四是读品诗艺。学生品读时,提出“殷璠《河岳英灵集》称李白《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本诗究竟“奇”在何处?学生通过反复读合作探究得出:1. 大胆的夸张;2、奇特的想象;3、强烈的感情;4、应用神话传说给蜀道的命题增添神秘色彩。这首乐府诗,五音律可依,自称一格,有歌行体特点,音韵流畅激昂。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五是读达神韵。1.领读与齐读:类似于领唱与齐唱,一位学生作为领读者,其他学生齐读。如(齐读)噫吁嚱,危乎高哉! (领读)问君西游何时还?(齐读)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女齐读)使人听此凋朱颜。(领读)连峰去天不盈尺呀, (齐读)难!(领读)连峰去天不盈尺呀, (齐读)难!(领读)枯松倒挂倚绝壁呀。 (齐读)难!(领读)飞湍瀑流争喧豗呀, (齐读)难!(领读)砯崖转石万壑雷呀。 (齐读)难——! (男齐读)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齐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齐读)杀人如麻呀!——(齐读)侧身西望长咨嗟!)2.唱读:将诗句与曲调结合起来,形成唱诗的样式。(如(个人唱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男唱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齐唱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乱读:杂乱无章地读,各种语音,各种声调(如(乱读)蜀道难,蜀道难,蜀道难!……(突停)),各种力度,形成错综复杂的零乱美。最好还有一些意外之音不时出现。4.快读与慢读:根据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变化速度朗诵(如(慢读)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快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女齐读,慢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5.连读与断读:前者强调的是语音的连贯,后者一字一顿,有跳跃感,(如(断读,轻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6.重读与轻读:这点强调诵读的力度变化(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7.层次读:与歌曲的多声部类似,有背景声与主旋律声,体现的是诗歌诵读的层次性(如(变化读)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正是朱熹的只有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而不忘。這时,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自己的情感,读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诗歌朗读流于形式,变成教师的作秀课。
总之,朗读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也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读到自然处,自然地去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林东海.李白诗选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4][唐]殷璠辑河岳英灵集[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