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
摘要: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文章从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舞蹈形体课程为分析目标,总结目前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的现状,提出在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程设计核心要求中,从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程时间设计“碎片化”、课程空间设计多样化、课程任务设计“特色化”三个方面构建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的核心素养课程设计。
关键词:高校形体课 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130-02
21世纪全球教育焦点是关于教育培养中“核心素养”方案的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法国、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各国先后展开了关于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方案、要求。2014年3月30日,我国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教基二〔2014〕4号),明确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即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依据教基二〔2014〕4号文件,在高校教育核心素养体系中,突出强调培养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一、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现状
(一)泛舞蹈化、泛女性化
一般而言,高校舞蹈形体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都可以参加选修,有一定的特点。首先,据笔者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以及实践调查,高校舞蹈形体课的选修中大部分是女生,男女性别的比例可能高达1:99,以女性为绝对优势的形体课中大部分学生是对舞蹈艺术有兴趣爱好,甚至有小一部分女生是有过舞蹈的学习经历以及专业经验,这就造就了高校形体课的泛舞蹈化、泛女性化。
(二)重技术轻技艺
在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的教授中,一直以来就存在着重技术性,轻技艺性。形体课的开设往往会以某一两个舞蹈种类或者某一两个舞蹈成品来进行,而舞蹈成品是经过专业化的设计和动作编排,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难以消化。
(三)单一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此外,高校舞蹈形体课授课部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体育部的舞蹈形体课程,另外一类属于各大高校团委下的艺术教学组或者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因此,在课程的讲授中主要还是从单一学科范围内知识进行教授。以上即为目前普通高校形体课程的主要特征,而这些正是与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教育目标的核心素养教育体系背道而驰。
二、核心素养体系下高校舞蹈形体课课程设计
(一)高校舞蹈形体课程设计核心
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核心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方面展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一直以来探索的关键,深化到核心素养的理念体系,文件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具体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和要求就涉及到课程的具体设计和开展,既要有舞蹈艺术形体课程至基本知识框架的构造,更要注重作为高校校园美育文化体现的独特之处。
(二)课程时间设计“碎片化”
高校公共课在授课时间安排上一般都是集中授课,总量时长短,单次时间长是公共课的主要特征。以笔者工作的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公共课一般在整个学期的第四周开始进行,第十四周结课,单次授课时长为3课时,最后一次2课时为考试周,一门公选课授课总时长仅有30课时。现今的生活节奏变快,信息获取的便利和快捷性使得人们越来越强调对速度和效率的把握,固定的高校公选课课时安排使得相比于其他课程,公共课的单元次课程的设计尤为重要,在单元次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保持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兴趣点成为有效进行课程教授的首要环节。因此,将课程的单次时间进行分解,采取互补或相反的教学方式展开单次的课程教学设计。例如,教师的讲解与动作示范接合,学生的练习与创新性表达接合,学生的反思性课堂展示与教师倾听形性教学开展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将高校舞蹈形体公选课的单次量课程时间安排进行分化,将原本统整的大段时间进行碎片化,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知识的有效传授和传播。
(三)课程空间设计多样化
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舞蹈可以归类为一种时空的艺术,舞者在时间、空间中构造舞蹈形象。空间性中我们更多是涉及到舞者舞动的空间流动性,然而放置在舞台的环境中,舞者的个体存在与舞台周围的环境本就是许多个空间的构造。对于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的空间性我们也可以将其展开拓展,打破泛舞蹈化、女性化,不用拘泥于知识单科、独门类舞种的教授,突破舞蹈课程中一以贯之的对人体的规范和统一性表达,探索对高校大学生身体的自我个性表达引导,改变以往学习过程中单纯围绕学生们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和练习,开展对高校大学生们身心舒展、关怀性课程设计。正如席勒美与理论中提出美育使得人性得以完整,只有美的观念才能使人成为整体,他要求人的两种本性(感性与理性)与之协调一致,这就是美育的特有张力、魅力和神秘性。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点的传授,特别在信息化的今日,信息、知识的获取唾手可得,美育的课程有学科特色中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我们需要把握这个关键的脉搏,提升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践行新时代对大学生们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
(四)课程任务设计“特色化”
教基二〔2014〕4号文件的重大意义在于,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而教育部基础教育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更是直接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新的时期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更为突出的强调了学生应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因此,在世界趋同化、竞争日益严峻化的现代社会,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核心教育目标关键所在是深化课程改革,课程的改革要突出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发展,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国际核心竞争力。落实到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的设计中,笔者认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亦或是舞蹈艺术的发展都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我们都是站在历史老人的肩头来学习、成长、发展、交往,新时期的高校舞蹈形体课程固然要打破单一知识体系,实现全科育人、全面育人,但是课程的开展需要有重点和强点,这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渗透和体现,既要有文化知识面的讲授又要使学生有舞蹈形体动态的体验,手段要多样化、趣味化,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要强调突出。
三、结语
针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时代所需,是国家人才发战略的重要内容,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在世界的关注重心中核心素养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程一直以来在高校的教学目标中因为不是各个院系学生们的主修课程,一直以来处于边缘的状态,再加上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将学生对专业单学科内固定知识的掌握作为考察、评级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基二〔2014〕4号)文件的发布,让我们明确了全科育人、全面育人的重要,这也并非是我国一国之言,而是一种国际趋势。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对知识的掌握,而是明理做人的道理,具有融入社会发展的能力,具备完善人格、创新意识的完整的人,美育在这个环节就具有重要之价值。正视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的育人价值,加强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的深化改革,优化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的课程设计。
新时期高校舞蹈形体课程要贴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课程进行全新的设计,这是时代所需也是普通高校舞蹈形体课老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
[2]王一川.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园——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J].北京社会科学,2013,(01).
[3]周星,叶凯.创设审美教育的新天地——学习贯彻中央美育工作文件思考[J].美育学刊,2016,7(02).
[4]王一川.通向艺术公賞力之路——以北大艺术理论学者视角为中心(上)[J].当代文坛,2014,(05).
[5]王一川.通向艺术公赏力之路——以北大艺术理论学者视角为中心(下)[J].当代文坛,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