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可见教育的本原就是关爱生命,张扬生命,为人创造价值。教育的终极性目标应是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实现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纷纷进行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因而在正确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是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教育理念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8-0-02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在南京市曾有一定的影响力,办学质量高。但随着南京市的区划调整、河西建设以及江心洲地区的开发,学校的办学出现了较大困难。生源数量持续减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了学校生源的一半以上,生源素质迅速下降,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差。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偏远的环境,使不少教师也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教育观念落后,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讲授课”大量存在,教学质量不高。为迅速改变学校不利的发展状况,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学校的积极努力下, 2007年成为南京市第三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学校也以此为契机,以课堂为中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理念指导,奠定基础
教育实践活动的先导是教育观念,想要有高质量的教育实践活动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笔者所在学校是小班化学校,因此就要贯彻小班化的教育理念。
1.“教育平等”理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育公平化,即为“教育平等”。这不单是指教育对象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2.“学生主体”理念
教育就是以学生发展为归宿和出发点,是学习环境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组织并保证配合、催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切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因此,以主动探究行动为特征,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这是教学过程。
3.“个性发展”理念
学生的差异在教学工作中会体现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学习水平、情绪状况因人而异,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整合学习目标,发展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4.“全面发展”理念
每一位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宗旨。“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中不单是对学生学科知识技能发展的关注,更关注学生情感、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当广大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并接受小班化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定能不断提升学习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校本设计,课堂建构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有一些教师经常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来解释课堂教学,其实这是一句教学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后,才能使用的话。如今,单一化的“新授课”课型局限了一部分教师的思维,这样课堂上,教师不會智慧导学,学生不会探究、自主、合作学习,这样,引用“教无定法”之类的话就不合适了。“教无定法”的教学境地想要真正达到,笔者以为须历经以下三步:第一是实现教学方式转型,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与自主合作,同时要与学生同步,将“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学会智慧导学;第二,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品位和质量,教师专业也要向前发展,尤其是促进教师专业情感成长,教师在师生互动、共同合作中,去感受学生成长的快乐,体会教学的乐趣,促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感悟,感受生命的价值。第三,超越模型,课堂教学想要不再依赖模型,就要教师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地,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笔者认为对于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不能一概而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刚开始时须依靠模型,但后期发展就要逐步超越模型,这就要求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要不断提升,提升课堂教学品味的有效途径就是从依靠模型到超越模型。依据笔者所在学校的现状,以教师的教学现状分析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我校初步构建了“共生教学”课堂模型。“共生教学”能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充分的教育,实现聚焦每一个、面向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小班化教育目标,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各类生物间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可以建立密切而和谐的联系,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达到平衡状态,这便是“共生”生物学概念。共生的本质是合作与协商,在学校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师生共同生活、共同生存、共同发展,是共同成长的共生体。对学生而言,课堂上共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相互合作,提高学习能力。对教师而言,是要促进教师专业情感成长,在师生互动、共同合作中,要感受每位学生成长的快乐,体会教学中的乐趣,促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感悟,感受生命的价值。
古代教育论著《礼记·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是最早体现“共生教学”法的,它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也阐明了师生之间在教育活动中彼此不可割裂的依存关系。“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 而益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彼此切磋学习,取彼此之长,补各自之短,最终形成了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共生关系。“共生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种教学变革,要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共生共长,这也是共生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课堂形态上共生教学追求民主和谐,动态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共生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要载体,主要体现学生的学,学生的活动是贯穿始终的。共生教学是教学成长,体现了学校发展的特点,要求教师通过创新,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并不断改进,本身就是课堂教学变革。“共生教学”课堂模型是弹性的,是自适的,是动态发展的,因而它会随着课堂环境和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三、探索实践,超越发展
1.基于理念建构课堂教学基本模型
作为小班化学校,应以小班化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以“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自主.合作.探究”,最大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创新素质的发展。笔者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四个主要环节的“共生教学”课堂基本模型。 学生作为学习者在进入课堂之时就要明确一节课所要达成的在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目标,教师要使得教与学自始自终都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有序科学的开展,避免盲目、低效和没有指向性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导学稿、问题情境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可以分为发展性目标和基础性目标,基础性目标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研学完成。长期的自主研学会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逐步积累并总结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力能随之提升,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自主研学环节,学生会有一些问题弄不懂,这些不能理解的知识一般存在于发展性目标之中。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需要通过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进一步学习完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研讨,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了小组间的竞争,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好地拓展和激发。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惑。为检测学习的目标达成度,每节课最后都要安排一定量的训练,通过各种练习形式查找自己的缺漏,课后进行修补。这一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基于学科创建学科变式模型
教师通过“共生教学”课堂模式的不断实验和操作后,便会对此模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在此前提下,由备课组或教研组开展专题研究,建构在学校基本课堂模型基礎上的、符合学科特色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型,亦称学科变式模型。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科变式模型实施教学,重点指导探究学习的能力与学生自主合作,关注学生学习时效;同时也要对自己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智慧导学艺术和水平,促使“教师搭台师生唱”走向“师生搭台师生唱”,由“师生搭台师生唱”走向“师生搭台学生唱”,再由“师生搭台学生唱”走向“学生搭台学生唱”。
3.基于差异创建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型
在课堂教学模型和学科变式模型引领下,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课堂教学,体现教师个体的差异性,形成个性的课堂教学风格,体现个人的课堂教学魅力,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课堂教学基于教师的个体差异形成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型。
4.基于发展超越课堂教学模型
当教师课堂教学风格形成个性化后,课堂教学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与自助合作的意识也会不断加强。学生各科学习也不再需要教师不间断的指导,从而养成“可有可无”的境界。这时,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是学校设定的课堂教学模型体系。到达此境界后,师生课堂教学就无需用固定模型来规范学习行为,从而达到一种行为自觉,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堂教学实践时,身为教育工作者,会感受到压力,但更多的会感受到学生成长的快乐,体会教学的乐趣,感受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裘宗丞,周新华.聚焦创新课堂.凤凰出版社.2010年
[2]中国教育报.2011年
作者简介:黄文广,男,(1972.5-),籍贯:南京,学历:本科,职称: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