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清 范志能 屠 洪
(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广东深圳518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强烈而长久的胸口疼痛,硝酸酯类药物和休息不能得到完全缓解,还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和进行性心电图变化、休克、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危及到患者生命[1]。临床治疗中,采用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重要治疗手段,相关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为了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凝血功能变化,以我院于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观察并对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于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参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56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为(61.72±2.3)岁。对照组54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为(61.22±2.4)岁。并发症:高血压10例、糖尿病67例。两组一般资料相匹配(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入院30min内,两组均静脉泵入尿激酶150万U,12h后采用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观察组即刻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次,嚼服;氯吡格雷片,300mg/次,嚼服;次日改为氯吡格雷片,口服,75mg/次、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mg/次,1次/d。对照组基础治疗后,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其用法用量和观察组相同,两组均连续治疗30d。
(1)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ST-T移至等电位线;有效:患者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减轻,心电图显示ST-T下移0.05~0.2mV;无变化:患者疼痛症状无明显减轻,心电图显示ST-T变化不超过0.05mV;恶化:患者症状较治疗前加重,心电图中ST-T示缺血改变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2)再通率。再通标准:①胸痛症状在2h内基本消失②心电图示ST段于2h内回落50%以上③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④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14h内,具备以上4项中2项或以上者,即可判定为再通。
治疗前及治疗后14h观察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主要包括Fib、aPTT及PT;及血小板的指标PLT,PA(%)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在治疗前后对采用凝固法对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进行测定。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1个月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经过1个月治疗后两组再通率与住院期间再闭塞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经过1个月治疗后两组再治疗前后凝血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n(%)]
表2 再通率与住院期间再闭塞率的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对比(±s)
组别 例数(n)PT aPTT观察组对照组56 54治疗前11.3±2.1 11.7±2.9治疗后11.8±3.1 12.3±3.2治疗前33.5±5.8 33.3±5.2治疗后38.9±6.2 39.1±6.8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症,以往临床上多采用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例如用阿司匹林来防止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血小板环氧化酶抑制作用,且为不可逆抑制,能够阻断机体生成血栓素,因此该药物可以有效抗血栓。不过相关研究显示[2],尽管阿司匹林能够对环氧化酶产生抑制作用,不过研究发现血小板在不依赖血栓素A2时也可以聚集。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尽管阿司匹林对血小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是很容易被其他聚合物所激活,造成阿司匹林抵抗。为改变这种现状临床专家开始研究用别的的药物来治疗心肌梗死希望得到更好的疗效。相关文献报道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的药物而且效果极佳。氯吡格雷对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具有选择抑制作用,且不可逆,通过抑制ADP介导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活化,已达到阻断其受体和纤维蛋白原的结合[3]。此外,该药物对于缺血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降低用药风险,且患者不会出现无法耐受的现象,二者联合使用,既可以有效降低血栓的形成,更能够降低用药风险,因此临床上考虑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4.1%(P<0.05)。两组再通率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再闭塞率为3.6%,低于对照组14.8%(P<0.05)。两组治疗前的PT、aPTT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 aPTT 均延长(P<0.05)、PT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 PT、aPTT 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理想,利于改善凝血指标,对再闭塞的预防效果佳,且可减少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性,适合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