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丽
摘 要:小学音乐欣赏课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喜爱音乐、热爱音乐,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美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音乐欣赏课本身就是小学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让学生对音乐进行鉴赏激发灵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十分重要。
一、新课程改革的本质
课改的本质是为了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取得实际的效果,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如果教师能够改变一直以来在音乐课上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那么音乐课程效率低下的问题将会有所改善,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时效性。同时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学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学习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知识、艺术等能力方面实现均衡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当中,提升学习的自主性,改变原有的定量评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教育。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小学音乐鉴赏教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教师将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展示,接着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作品,然后教师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这一系列的过程便完成了音乐的欣赏。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缺乏对学生需要的了解,对学生的感受没有进行认真的倾听,这种音乐教师方法是传统欣赏音乐教学的模式,直接限制了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独特见解,抹杀了学生再创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实践经验不足
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对音乐作品的形成背景和作者进行一系列的简介,没有基于音乐本身的美感和价值来进行鉴赏。学生对有音乐背景的故事多于实践讲解,而讲解的内容则是教师个人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缺乏学生对于作品的主观印象,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多维度的理解和欣赏。
3.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陈旧
当前很多小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将音乐作品进行播放,对音乐本身的讲解很少,并且学校对音乐教学课程的认识程度不足,音乐设备严重落后,导致播放效果不佳,影响了作品的鉴赏。
三、小学音乐欣赏课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兴趣的作用远大于教师的催促和说教,要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需要使学生感受到具体形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等呈现出来,为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来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可以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欣赏曲目进行不同的选择,引导他们在组内进行讨论学习,总结欣赏的感受,与其他小组进行情感的交流。
2.将音乐教学融入生活当中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设计的过程中,音乐作品是主要载体,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来提升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通过结合自身生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从而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美感,达到培养美感和培养审美情趣的目标。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
3.提升课堂的互动性
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的美学价值觀,所以学生在进行欣赏的过程当中,与教师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教师不是音乐知识的讲授者,而是一种聆听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分享学生在鉴赏过程当中独特的感受,当学生对某一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疑问进行探索。
总之,在小学音乐鉴赏课程发展的过程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和新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邱靖.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中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初探[J].戏剧之家,2017(8):244.
[2]林晓蕾.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问题分析[J].中华少年,2016(13):205.
[3]潘美姬.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5(10):118.
[4]楼梦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12-13.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