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初中物理教学,初中物理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的起步阶段,物理又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很多行业的尖端科研都需要物理知识的辅助,所以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一直是个热门议题。本文基于此,特对提高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行逐步深入的研究分析,先是分析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然后论述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给相关教学人员和政府部门一些指导和帮助,从而改善我国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国防、民生等方面,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而这些成就都是得益于国家对科研文卫的大力投入。另一方面,我国诸多物理学家的发明创造也逐步推动大国崛起,科研的力量不可小觑,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有效性偏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是教育的基础,所以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有效性偏低,尤其是初中物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极易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名师名校都集中在诸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农村校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也就导致初中物理教学这门重点学科的教学有效性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有效性偏低的原因
1.过度依赖教材。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在课堂上几乎照本宣科,而不是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吃力,继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仅仅是起辅助作用的,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自身发挥,一旦过度依赖教材、主次不分,教学有效性自然而然会降低。
2.教学缺乏实验。物理是一门极其注重实验的学科,如果物理学习和实验脱节,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一些教学理念较为封闭的初中学校内,不仅缺乏物理实验基地、实验器材等教学材料,甚至不设置实验课,缺乏实验的教学则导致了教学有效性得不到提高。
3.目标制定不当。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相反,不当的教学目标则会拉低教学有效性,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的教案都是根据教材进度来安排,而不是依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忽略学生的学习进度以达到教学进度,这样严重影响教学效果[1]。
4.应试教学模式。当前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学都是围绕着应试制定教学目标,忽略对学生物理兴趣的培养,一切唯分数论,给学生灌输的观念就是考高分,而非纯粹的物理知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驱动力只是考试成绩。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一)高中入学考试
虽然前文提到应试教育限制了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但是并非全然不顾考试。以高中入学考试为例,初中生只有顺利进入高中才能参加高考,最后进入大学深造,考试不是目的,考试只是一种相对公平的筛选方式。考试升学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所以改善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参加中考很重要。
(二)个人全面发展
进入初中的学习之后,学习科目增加,很多学生就会出现偏科现象,尤其是初中物理,这显然与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初中物理是很多初中生偏科严重的一门科目,部分学生长期在及格线下,短期来看,只是一门成绩不好而已,但是长远看来,这种偏科现象会打击青少年的学习信心,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首先,就是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根本上重视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树立考试不是目的是手段的观念[2]。例如,在学习声音这一章节知识时,可以播放星际相关电影片段,让学生根據所学知识点找茬。通过这一较为生动的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下传播的物理知识和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等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生活常识。
(二)注重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最具说服性,教材上一句话就能概括总结的定理,学生虽然能背下来,但是却无法有深层次的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最具说服性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3]。例如在学习物体运动知识时,可以将学生带去物理实验室,做诸如降落、滚动、摩擦等物体运动形式。通过这种实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运用正确的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因为这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考试成绩,还关乎国家和民族科研事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洪峰.当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华夏教师,2016(3):49-49.
[2]陈晓燕.当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92-92.
[3]李悦.当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86-187.
[4]郑庆柱.当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2015(6):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