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观念的历史概念解析

2018-08-27 16:53张益
文理导航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

张益

【摘 要】本文就学生对“不结盟政策”的疑惑展开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对“不结盟政策”和“不结盟运动”加以阐释,基于时空观念对新中国外交从结盟到不结盟的嬗变加以梳理。学生在加强时空观念的同时,更加明确新中国的外交是从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不结盟政策;不结盟运动;时空观念

高三的一轮复习中做到这样一道题目:“右图是一枚中苏友好的纪念邮票,对图中反映的事件解读错误的是( )

A.是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结果

B.宣告了中苏军事同盟的建立

C.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D.具有强烈的意識形态色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指导下的外交政策的嬗变。这道题目答案选C,而学生很多错选了B,因为老师上课强调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80年代表现为“不结盟”,许多同学误解新中国建国一开始就奉行不结盟政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政策的演变,笔者查询了相关资料,尝试做些简单的梳理,遂成此文。

一、结盟与结好的现实抉择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时空下发生的,新中国在外交上结盟与不结盟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的现实抉择,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经常把“不结盟政策”与“不结盟运动”两个概念混淆。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1的第26课教材中指出:“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那么,中国是否奉行不结盟政策?是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中国与不结盟运动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教材未及,留下悬疑。

从时间上看,教材明确交待不结盟运动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即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结盟的外交政策。从空间上看,不结盟运动虽然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但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为它包括了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大多数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人口也占到世界人口的55%左右。

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中国并不是其成员国,因为中国不具备加入不结盟运动的资格。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这次会议明确规定: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必须不能参加任何大国军事同盟,而当时的新中国刚刚建立,又面临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封锁,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新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期30年。1961年,不结盟运动开始时,我们国家还与苏联是同盟关系,所以当时的中国使不具备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资格的。尽管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但是一直与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从结盟到不结盟的时空转换

1.毛泽东时代中国结盟的外交战略:破冰与突围,以时间换空间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毛泽东认清当时世界形势,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在“一边倒”战略的指引下,我国与苏联在1950年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回到开篇题目,可见选项B是正确的,中苏当时的确建立了同盟关系。这个同盟关系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兴起和发展,到60年代末,亚非拉地区新独立国家已达上百个,它们在联合国占到了将近四分之三的席位,这些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奉行“不结盟”政策,成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而以此同时,中苏关系在不断地恶化,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只能放弃“一边倒”政策,采取既反美又反苏的“两个拳头打人”的新的外交策略,提出要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重要的外交调整。

60年代,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形势下,中国积极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争取到了亚非拉国家的广泛支持。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就是在这些“兄弟”的帮助下实现的。中国的这次外交调整既打破了美苏的封锁,保持了外交的独立自主,又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一次极有远见的外交战略调整。

7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美国由于国内的经济危机,又陷入越战的泥潭,实力受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中呈现苏攻美守的态势,苏联的霸权主义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威胁。鉴于苏联的威胁与日俱增,毛泽东审时度势,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共同对抗苏联。1973年2月,毛泽东在与基辛格谈话时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按照大概的纬度划“一条线”,这条线连接了美国、日本、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同时还要团结这条战略线之外的国家(即“一大片”),来抗衡苏联。我们把这一战略思想称之为“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思想,这是新中国外交战略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中美关系的缓和,一方面抵御了霸权主义的苏联的威胁,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使正处于动荡“文革”时期的中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准结盟关系还推动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热潮,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又是一次新中国极有远见的外交战略调整。

从50年代的中苏结盟到60年代联合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再到70年代联美反苏,毛泽东时代的结盟或是准结盟外交关系,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反对美苏争霸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的同时,实现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围,争取到了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交空间的拓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邓小平时代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和平与发展,以空间换时间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新上台的里根总统在大选期间发表了一系列对华强硬的讲话,使“一条线”战略失去的存在的依据。而此时的苏联由于领导班子的老化,更迭的频繁,决策力的下降,苏联经济发展停滯不前,又陷入阿富汗战争的泥潭,国力锐减,对中国的威胁也大大减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定改革开放,这就需要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放弃了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准结盟”外交战略,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战略。邓小平在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以后,邓小平的不结盟思想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亦不断地丰富与发展。1983年11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这样的一些国家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十分重要的。”1984年5月,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结盟政策的确立,不仅源于对毛泽东时代结盟政策的反思,还在于对世界形势的长期观察,做出了世界大战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的论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不结盟政策实行,不仅改善了与美苏之间的关系,还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消除了疑虑和隔阂,加强了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拓宽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其次,更加有利于我们切实维护独立自主的原则,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

新时期中国不结盟外交的实践,进一步延展了外交的空间,丰富了内涵。不仅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平交往、友好交流,而且与欧盟、东盟等区域组织加强了联系,更与联合国及其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断深化。同时,从时间轴上看,它对过去、当前及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经历了从毛泽东时代的结盟或准结盟走向邓小平时代的不结盟的发展过程。不管是结盟还是不结盟,都是两位领导人根据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结合中国国力变化,从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的正确选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P108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
从中考命题中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初探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注重历史核心素养,提升解题能力
论概念教学对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镜头中的组诗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