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使用香港青年基金会研发设计的《抗逆力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对成都市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发展学生的效能感、归属感、乐观感,让学生更能面对及克服成长的挑战,从逆境中复原,适应压力,发展社会的、学业的和职业的能力,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抗逆力因素,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建立良好的“抗逆力”。
关键词:抗逆力;小学高段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培养青少年抗逆力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高潮。香港的已有研究结果反馈,参加过抗逆力课程学习和辅导的学生中,81%认为抗逆力课程使他更相信生活是充满希望的,76%學生认为使他更感谢身边曾帮助过他的人,73%的学生加强了对未来的信心,73%的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73%的学生更喜欢他的家庭。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发展学生的效能感、归属感、乐观感,让学生更能面对及克服成长的挑战,从逆境中复原,适应压力,发展社会的、学业的和职业的能力。引进香港成长天空计划的抗逆力团辅活动方案,教授学生生活技能、合作方式、沟通技巧、冲突解决能力、拒绝和肯定的技术、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自我减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对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抗逆力因素,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建立良好的“抗逆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对象:五年级学生。
实施的具体计划:
小组配置:1个带组心理老师,1个研究生助手,10个学生
实验组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对照组的学生均为抗逆力问卷筛查出有提升抗逆力需要的学生,实验组每组10人,分为3组,只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抗逆力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的学生一共为30人,不对其进行任何特别的辅导,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都进行抗逆力问卷的前测和后测调查。
课时安排:每周一次,每次1至1个半小时。
三、统计与分析
实验组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一)不同性别学生在抗逆力各量表上的前测差异比较
将收集到的实验组样本数据,以性别为自变量,以抗逆力各量表总分为因变量,分析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在比较时应使用独立双样本T检验的方法,不同性别学生在抗逆力各量表上的前测结果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被试同质,抗逆力团辅样本选取得当。
(二)不同组别学生在抗逆力各量表总分上前测差异比较
将收集到的样本随机分为三组,比较不同组别学生在抗逆力各量表总分上有无明显差异,在比较时应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不同组别学生在抗逆力各量表上的前测结果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被试同质,抗逆力团辅样本选取得当,分组适宜。
(三)不同学生在抗逆力各量表上前测后测结果比较分析
抗逆力系列团辅结束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学生在抗逆力各量表上的前测后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经过抗逆力系列团辅后,不同学生在特质情绪智力总分、冲突解决、恢复力、一般健康、笑脸感受评估、同理心等能力总分上前测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在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上前测后测差异不显著。
可见,抗逆力团辅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情绪表达、冲突解决、同理心等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自己健康和生活感受的评价。
(四)不同学生在一般求助量表上选择倾向前测结果
根据不同学生对一般求助量表各问题的回答,统计其对求助群体的选择情况,在前测时,同学们在面对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分别在以上十类人群中做出了选择,分别为: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多会选择向母亲求助;学业困难时,多会选择向老师求助;面临就业、升学压力时,多会选择向母亲求助;在情绪困扰时,多会选择向母亲求助;在交友方面遇到问题时,多会选择向母亲求助。可见,同学们比较倾向于与生活问题上向母亲求助,在学业问题上向老师求助。因为同学们日常生活环境基本比较固定——学校与家庭,所以选择的求助人群多为家长或老师。而对其他人群(心理医生等),同学们可能接触较少,受参与活动时间与融入程度的影响,导致对该类人群的信任程度亟待提高。
(五)不同学生在一般求助量表上选择倾向后测结果
经过抗逆力系列团辅后,根据不同学生对一般求助量表各问题的回答,统计其对求助群体的选择情况,经过抗逆力系列团辅后再进行测试,同学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相比前测在对求助群体的选择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向父亲、母亲和老师求助的频率增加,选择不予求助的情况减少。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情绪困扰和交友方面遇到问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向诸如心理医生和社工等其他人群求助。这说明,此次抗逆力系列团辅有一定的干预效果,在对求助群体的选择上,使学生明白在遇到不同困难时,应该如何获得更专业、更有效地帮助。
(六)抗逆力系列团辅对学生学习动机作用分析
抗逆力系列团辅后,关于此活动对学习动机有无改善的问题,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动机比参加团辅前高了很多,4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动机比参加团辅前高了一点,极少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动机较参加团辅前没有变化。这表明,此次抗逆力系列团辅对学生学习动机有明显改善。
四、关于本研究的讨论
经过带组教师和小组研究生助理观察讨论分析记录每一次学生的情况和变化,通过学生的活动手册完成记录情况,以及对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关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和变化的访谈,发现经过抗逆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后,实验组的学生在生活技能、合作方式、沟通技巧、冲突解决能力、拒绝和肯定的技术、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自我减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抗逆力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2]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宄综述[J].心理科学,2003(6).
[3]田国秀,从抗逆力视角对“问题青少年”实施于预[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4]叶斌,曾强,张麒.抗逆力-青少年抗逆力培育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胡丹,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