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生态城市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由于内容广泛,纷繁复杂,笔者尝试从四个维度对构造我国生态城市进行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速度迅猛,但同样不可避免的出现严峻后果。这对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阻滞作用。本文将尝试从经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路径探析。
一、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作为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产物,是一种新的名词,因而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的城市在概念和特征上都有着本质区别。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到目前为止还未有明确的概念。但首次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问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笔者在借鉴前人基础并结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具体实际,给出这样的理解:生态城市是为了实现城市、自然、居民三者有机统一、互利共生,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科学化、绿色化。以实现自然界生态系统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城市具体表现为经济高效、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繁荣。
二、生态政治层面的路径建构
政治发展程度对生态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1]
(1)树立生态政治理念。打造生态政治理念,必须由过去的政治中心主义向政治工具主义转变。建构生态城市必须有先进的政治理念,将其作为生态城市的手段,创造更佳的生态政治环境。
(2)建立生态考核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且政绩与经济直接联系,导致许多官员“唯GDP论”,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2]
(3)完善生态立法建设。我国目前生态法律十分薄弱。當前不仅政府应制定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促进立法理念清晰,法律规定明了。而且必须有法必施,使法律约束到每一个人,从而为生态城市提供法律保障。
三、生态经济层面路径建构
经济发展是生态城市的物质基础,能否打造生态经济是推动生态城市转型的根本,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产业主要依赖知识和科技,并发挥地域特色,打造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第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现代生态农业,须以绿色理念为指引,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无害化、优质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第二,加强生态工业建设。须优化生态工业布局,统筹规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由依赖资源转变为科技导向。第三,全面推进生态服务业。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越来越占主导,必将对生态经济具有引领作用,因此,构建现代性服务业、知识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尤其注重开发城市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城市名片,为居民提供更多生态服务。
(2)以生态科技为先导。科技创新是打造生态城市的根本动力,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和推广。第一,建立一整套生态科技体系。例如,风能发电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生态农业、工业技术等。第二,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集聚效应。第三,推动“产、学、研”创新体制建立。提供满足城市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推动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与应用。
(3)形成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工业文明生产方式是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为特点,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根源。生态城市的构建必须转变这种旧的生产方式,形成以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为目标的生态生产方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攻关,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和零污染,实现低碳经济。
四、生态文化层面
文化的发展程度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底蕴。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正如余谋昌所说:“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类靠文化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产生出新的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也相应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3]
(1)从意识形态上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手段,可以借助它进行宣传阐释生态文明理念,必将形成深远持久的影响。第一,从国家层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生态城市指导思想,它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的发展的真理。第二,从公民层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态城市打造需要有生态公民的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了生态伦理意蕴,无形中培育了公民的生态意识。
(2)发展生态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对提高国民素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作用。第一,积极继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代表),借鉴国外生态城市丰富经验。对城市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建设,积极与国外生态城市加强交流,打造生态名城。第二,建立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在城市广建生态科技馆、生态图书馆、生态博物馆,积极开展城市生态专题活动,让广大居民参与其中,既能获得文化权益,也能增进生态意识。
(3)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是提供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第一,完善生态文化产业格局。重点支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生态文化产业。对中小型企业加强引导,注重监管,从而为生态城市构建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第二,推动生态文化消费。生态文化的发展动力在于消费。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使旅游、文化、生态三者相结合,带动生态文化消费。另一方面积极开扩国际市场。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以国际标准严格要求,输出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增强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强.破解中国告诉发展之谜[N].中国青年报,2009-12-21.
[2]赵凌云、张连辉等著.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M].北京:中南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55.
[3]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5.
作者简介:徐林枫(1993—),男,汉族,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