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桃
摘 要:我们知道,在小学数学的考察过程中,问题解决一直是分值很大的一个部分,而且问题解决又多是难点集中处。另外,由于问题解决所带有的抽象性及一些隐蔽性条件的给定,使得学生对于问题解决所给的情景及条件的理解也存在困难,如何帮助学生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何对问题解决进行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解答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细节?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成了小学教师努力探索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学会审题,抓住关键信息
在问题解决的解答过程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审题,通过审题学生能够得到题目的条件以及知晓最终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造成了在题目的解答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比如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少看了一两个;或者单位看错,把cm(厘米)看成了m(米),h(小时)看成了s(秒)等都是常见的错误。如果审题不仔细,没有把条件看清楚,那么一些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数量关系的换算就可能出错。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审题习惯。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审题时标出题目中所给出的关键条件,例如在算速度问题时,就可以标出题中给出的时间条件或者是路程条件。其次,应提醒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单位的不同,在解题时就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相应的转化。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因为有一些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条件可能是间接给出的,这就要求学生可能要多次审题,提高警惕,以作出相应的转化和变通。教师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审题习惯。
二、注重规范,把握正确解题步骤
标准化与规范化能够帮助一个人在完成一件事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答题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规范答题。很多学生在解答问题解决时就有因为答题不规范而导致错误的情况。比如学生在解题时不写“解”;设未知数时写不清设的是哪一个未知数;得到答案之后不写单位;最后不写“答”也是常忽略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很小,实际上细节也会决定分数的高低,因为这种小细节丢分是非常划不来的事情。教师在指导时不仅要重点讲述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答题规范的习惯,每一次的练习当中都要注意答题格式,不能因为不是正式考试就忽略规范的答题格式,因为只有在平时的练习中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在考试时正确发挥。
三、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灵活解题
除了一些格式上的问题之外,其实更难解决的是解题思路的问题,没有解题思路就无从下手。关于格式的问题扣的分数在1-2分左右,但是如果没有解题思路就可能导致学生连分都拿不到。问题解决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的综合性题目,往往不是靠单一知识点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几个部分进行,以帮助学生灵活解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所给题目分析等量关系,例如,每份数×份数=总量,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速度等,如果学生无法在题目中分析出这些关系那就无从下手。其次,也可以告诉学生根据题目所给信息,通过画图或列表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比如遇到有分数的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画数轴来帮助理解。另外,在讲解题目时,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进行相应的扩展,通过变换条件让学生去解答,培養他们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其实很容易忽略一个问题:老师认为一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学生可能理解不了,这样就会导致老师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忽略一些老师认为简单但学生却很难理解的知识点。要解决问题就需要老师重点研究并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小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以及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于是教师在讲解这些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设计课堂。例如在倍比问题中,解题思路通常是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什么叫“倍比”,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一个情景,比如第一个教室里有5个学生,第二个教室里有10个学生,那么第二个教室里的学生数就是第一个教室学生数的2倍;而第二个教室的人数与第一个教室的人数相除得到的2就是它们之间的“比”。教师就可以通过类似设置情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去理解一些概念。
数学的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既占有大多数的分值,又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对于审题的仔细度,题意的理解,答题的规范性,以及对于知识点的灵活运用都是需要教师花心思去关注的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及答题习惯,注意灵活教学,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言去讲解,要能够通过设置情景等方式启发学生去主动的联系知识点和发掘题目中的隐性条件。问题解决的学习不是短时间就能成功的一个部分,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相信通过双方长期共同的努力,学生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一定会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立平,胡帅.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07).
[2]王宝红.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障碍与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8).
[3]陈静.数量关系的“见与不见”——浅谈在低年段问题解决教学中如何帮学生分析数量关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