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雅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7。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质疑释疑
1.课件出示信息:一段公路长30千米,工程队修10天完成。
师: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这三个量称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板书后,简要讲解三者意义及关系)
【解读:本课是单元最后一个例题,因此问题情境简洁,快速入题。通过简要复习,回顾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同时明白工作效率既可以指具体的量“每天修3千米”,也可以是抽象的量“每天修总长度的”。】
2.出示主题图:两个修路队修一条路。工程一队单独修10天完成,工程二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1)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师:猜猜两队合修需多少天?
生:工程一队单独修10天完成,二队来帮忙肯定比10天少。
师: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信息够吗?先思考,再用手势表示。
生:信息不够,不知道这条路有多长。
师:你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学生。这样吧,如果觉得信息不够,那么老师提供了这些数据,你可以选择一个计算。如果觉得信息够了,那就按你自己的想法解决。
出示:一段公路长30千米、长60千米、长120千米、长240千米。
(学生尝试计算,反馈交流)
生:用 30 千米。30÷(30÷10+30÷15)=30÷(3+2)=30÷5=6(天)。
(师生理解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生:用 60 千米。60÷(60÷10+60÷15)=60÷(6+4)=60÷10=6(天)
(2)质疑。
生:不用算也知道是6天。
师:不用算也知道,你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不相信怎么办?
生:再算,验证。
师生一起计算:120÷(120÷10+120÷15)=120÷(12+8)=120÷20=6(天),240÷(240÷10+240÷15)=240÷(24+16)=240÷40=6(天)
师:现在相信了吗?
生:相信了。
【解读:由前测可知,近40%的学生能利用单位“1”解决问题,但是只有不到10%的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教师让学生先想想信息够不够,再用手势表示,目的在于促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思考,展现真实的想法,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教师提供四个数据,供学生选择计算,使“走得快”和“走得慢”的学生都有路可走。果然反馈交流时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不用算也知道。”但是教师把关注点再次转向“走得慢的学生”,问:“你相信吗?”“不相信怎么办?”经过再次计算,学生心里自然种下一粒猜想的种子:“是不是与总长度无关?”这种“迂回”的过程,既是本课学习所需,更是学习知识的一条基本道路。】
(3)验证。
师: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这样?(学生犹豫不决)再给你们一次假设的机会。
生:21千米。
师生一起计算:21÷(21÷10+21÷15)=21÷(2.1+1.4)=21÷3.5=6(天)。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路的长度变了,但是合修天数不变。
●关键提问1:为什么总长度变化,合修天数却不变?
师:我用30千米和60千米为例,画了线段图。(出示下图)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总长度变长了,两队每天修的长度也变长了,所以合修时间不变。
生:总长度60千米是30千米的两倍,两队每天修的长度也是原来的两倍,所以合修时间不变。
师:你们很会思考。总长度变长,但是一队仍用10天修完,二队仍用15天修完,因此每天修的路程也变长。
(4)提炼单位“1”。
●关键提问2:刚才大家发现总长度变了,两队合修一天的长度也变了。那什么始终不变?
生:工作时间不变。
生:每天修的路占总长度的几分之几没变,也就是工作效率不变。
●关键提问3:刚才同学们说总长度变了,每天修的路程也要变,你却说工作效率不变,这又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两队合修一天的长度占总长的几分之几是不变的,那就可以把这长度看作——
生:单位“1”。
(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解读:“是不是所有数据都这样”问题一出,学生“不是”的声音盖过了“是”。由此可见,学生心中的疑惑并没有真正解决。这是不完全归纳法的缺陷,需要足够多的数据来支撑。而且,即便有大量数据,仍无法说服个别“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再给一次机会,学生选择了“21米”。接下来是说理过程,即演绎归纳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三次关键提问实现理解。教师先以具有倍数关系的“30千米”和“60千米”为例,用线段图直观呈现总长度变、修路天数不变。接着着重关注工作效率的“变”与“不变”,即工作效率的具体量变,“分率”这一抽象量不变,再次用线段图直观演示、至此把道理讲清讲透,自然提炼出把总路程看作“1”。】
3.小结:通过计算、比较、假设、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像这样的问题,可以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来解决。
二、建立模型,解释应用
1.模块练习。
师:除了修路问题,下面还有几个问题。你们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
衣:一匹布,可以做10件上衣,或者做15条裤子,现在想做成套装,可以做几套这样的套装?
食:一袋毛豆,爸爸单独剥要10分钟,我单独剥要15分钟。现在我和爸爸合作,几分钟可以剥完这袋毛豆?
住:一个走廊,如果只铺A瓷砖要铺10块,如果只铺B瓷砖要铺15块。如果以“ABAB”这样铺,两种瓷砖分别要铺多少块?
行:从宁波到武汉,一辆汽车要行10小时,一辆货车要行15小时。现在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后相遇?
(学生选择后逐题出示)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越做越开心了,为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题都一样。
生:单位“1”可以表示很多很多数。
生:我觉得单位“1”太厉害了。
师:你能体会到单位“1”的厉害,你也十分厉害!同学们,这就是数学,它可以把许多题变成一道题,如果你能透过这五道题看出一道题来,那么你已经具备了数学的眼光。
2.自主编题。
师:你还能编出可以用这个算式解决的问题吗?
生:给幼儿园小朋友买果冻和饼干。我带的钱可以买10个果冻,或者买15包饼干。现在把一个果冻和一包饼干作为一份礼物,我带的钱能买几份礼物?
生:我和爸爸吃面条。一碗面条,我单独吃完要15分钟,爸爸单独吃完要10分钟,现在我们俩一起吃,几分钟吃完?
【解读:“工程问题”在原实验稿教材中退隐,而在新修订稿教材中重出江湖,其意图在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要以工程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模型化的过程,透过各种现实表象,找出隐藏其后的数量关系。”并强调教学时要注意避免加深难度。“衣食住行”的选择,本身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越做越开心”的背后,是有魔性的单位“1”。学生自主编题,体现了他们对这“一类”问题的理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2.某地遭遇暴雨,水库水位已经超过警戒线,需泄洪。这个水库有两个泄洪口。只打开A口,8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只打开B口,6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如果两个泄洪口同时打开,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指挥部一开始只打开A口,3小时后发现汛情比预计的严重,于是同时打开B口,问再过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解读: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变化,突出重点,在运用数量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收获(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