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强
摘要: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以及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活动生活化以及学习所得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希望能有效提升今后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学改革,生活化教学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素质教育则是各方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品德与社会在所有的小学课程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应该通过课程教育,进一步塑造小学生所具备的良好的法制教育、品德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正确观念,同时,还能积极培养学生进行相应的国情教育、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所具备的良好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让其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也影响着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因此,相关的任课教师则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积极践行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学生在社会活动、人文规则、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交互体验,能够对于社会发展以及接人待物都这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于广大一些的任课教师来说,为了进一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则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将生活化的问题融入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这样能保证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极大化丰富学生的体验,满足课堂活动生活化的要求。另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开展课堂内外的联系,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保证学生的体验丰富化,能够实现课堂联系生活,确保教学的生活化。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在开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方向。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偏离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情况,使其不符合道德发展规律,这样的教学无疑则是失败。如果将教学内容偏离生活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理解,而仅开展脱离实际的照本宣科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及效果,广大一线教师应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能够积极将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上述方式,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明确化,进一步提升其品德修养[1]。这里通过《平安回家》为例进行说明,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机械化的照本宣科,则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意义,也就丧失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机会。同时,如果教师能将生活化内容融入到教学的内容中,让其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这样就是通过身边的各种生活案例来进行展示,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恶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也了解相应的交通标志情况,必将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能够将模范遵守交通规则的理念植入学生头脑中。
二、课堂活动生活化
在教育界中,有这样一种流行的教育理念,单纯的看和听所获得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重视听、看、做的教育过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则应该充实学习方式的创新发展,在其过程中积极融入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开展多样化活动,但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如果存在着单一化的说教方式,则会造成学生非常容易对于品德的学习感觉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所以,只有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便进一步保障学习效果[2]。这里同样以《平安回家》为例进行说明。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能够先熟悉相关的课本教学内容,对于其中存在的重点进行勾画。在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来进行交通标志的收集和整理,并开展小组讨论形式来交流如果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的严重后果。然后,进行各个小组的交流展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小组能利用小品的形式进行展示,有同学能够惟妙惟肖地展示走路一瘸一拐的情况,这正是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受伤,这样就表明能实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会出现家破人亡的问题,能进一步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习所得生活化
根据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用以促学”、“学以致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书本上知识的理论性往往比较强,这就應该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才能更好理解相关的内容,同时,利用实践活动,还能进一步补充相关的知识的不足,保证知识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要求理论和实践并行,保证其相互促进和结合,以期构建学生的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教学的实践化问题,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则是远远不够,为了满足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要求,则应该从各方面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外延,以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鼓励学生去实践中开阔视野,积极印证课本中所学的理论内容,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开展平安回家的教学中,课程结束后,结合放学时间的学校大门的拥挤的交通情况,对于可能会存在交通事故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中所学的交通知识,还有部分相关的指挥交通的手势来进行实践应用,做好义务交通疏导员的工作。在第一天的实践中,部分同学嗓子都喊哑了,但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好转,学生们的心理非常着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积极联系附近的交通警察,通过警察叔叔的交通指挥示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交通知识内涵,有效实现了课堂知识的课外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我国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但一定要贯彻落实好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环节中,积极构建良好的教学平台,切实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微微, 俞春霞.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探索[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1.
[2]罗丽珍. "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