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进
摘要:课堂过渡语的巧妙使用,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美感,从而使堂课更精彩,更生动,更完美。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过度语。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过渡语;方式
何谓课堂教学过渡语?它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语。简单而言课堂教学过渡语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衔接语言,他是引路语,可以提示和引导学生从一个方面的学习顺利地通向下一个方面的学习;同时也是衔接语,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成一个整体,给学生以层次感,系统感。
一、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使用教学过渡语
对于历史教学而言,精巧设计和巧妙使用过渡语有着重大的意义。
过渡语的恰当使用,能够增加历史学科结构严谨的美感。课堂教学要顺利完成需要严谨的课堂结构,而欲使课堂结构严谨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中的过渡与衔接。因为每节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大体都是: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意义(影响),枯燥而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巧妙的过渡语,能使历史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有助于彰显历史教学的节奏感和连贯性,是学生充分享受历史学科结构严谨的美感。
实践表明,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巧妙的“过渡”,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他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可见,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历史教育的重大法宝。精心设计的教学过渡语言可以起到启发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继续思考问题的作用,也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
精心设计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言能增强历史课堂的感染力、彰显历史学科的魅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教材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而课时却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学科成为冷门学科,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学科没有多大用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理科学生更是视历史学科为豆芽学科,觉得历史课可听可不听或听与不听一个样,因此,历史课堂上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改变历史课堂的现状,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历史教学中的过渡语,利用丰富多彩的过渡形式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增加历史课堂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课堂,感受历史课,喜欢历史课。
二、课堂实例中怎样设计教学过渡语。
历史教学中的过渡有哪些方式呢?其实无论是过渡语的语言还是过渡的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会因为教学内容而异,因人而异。下面就结合笔者就结合自己设计的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六的第三节《罗马人的法律》一課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在本课中所采用的教学过渡方式。
我将本课拟定为四大板块讲解:一是罗马法的产生、发展的演进过程;二是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三是罗马法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借鉴作用;四是罗马法的弊端。过渡语的设计我采用了以下方式:
(一)视频吸引法,让历史课堂“活”过来。
为提前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前我使用了一段关于罗马武力扩张的视频让学生真切的感知罗马武力扩张的磅礴气势,从而激发课堂活力,使学生带着期待的情绪走进课堂。
(二)运用优美诗句法,让学生感受历史课堂的人文之美。
课文前三大板块之间我以生动、形象的诗歌巧妙过渡,让学生感觉不仅是在学习历史,而且还是在欣赏和享受语言的艺术魅力。例如在引出课题时,我一改“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进入……课的学习”之类令人乏味的语言,选择了使用“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这样一句谚语引入,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宏伟归于罗马的说法?”为进一步引入这一课的主旨,我又以德国法学家耶林格的话“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引出课题《罗马人的法律》;当讲解完罗马法律演讲过程后,我先用余秋雨《行者无疆》中“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发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其中有不少城市还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因守一个词,产生角逐。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它静静的安踞在并不明亮的位置上,留给那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个城市叫‘罗马。”以此设问“就罗马而言,它到低伟大在何处?”从而过度到“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这样能使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兴奋度,当讲解完“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时,我选择让学生大声齐读诗句“即使是数千年的红尘远隔,我们仍然可以听得见往昔岁月那雄浑的交响。这壮美的旋律从那古老的土地上弥散开来。回荡着金戈铁马的号角,凝结着文明破晓的脆响。书写的永远是人的尊严、法的光芒!”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感受罗马法的伟大,进而提出问题“如次光芒四射的罗马法律,对我们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何借鉴作用呢?这样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案例情境法,让学生参与进来。
利用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真正参与历史课堂,化被动为主动。课文四大板块中实属第一板块内容最多,它包含两大子目:一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二是从治“公民”到治“万民”。那么怎样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呢?我选择采用两个案例帮事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罗马法的产生、发展历程,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讲解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时,我采用了案例一:(罗马共和国早期)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量、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想要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好运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并设问“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判呢?”引起学生的判决和当时判决的冲突进而引出对习惯法的学习,最后得出结论:习惯法的存在,就成了平民与贵族矛盾的一个焦点,当时罗马是怎样来处理这个焦点的呢?从而引出成文法的学习。讲解从治“公民”到治“万民”时,我采用案例二: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一个私生子。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设问“按照《十二铜表法》,法官会判给克丽奥佩特拉享有罗马籍吗?为什么?”由此引出对这一子目的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新的问题或情境,把书上的人或事变成学生自己的人或事,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史学“争鸣”法,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在引导学生探讨罗马法的局限时我, 我选择了呈现不同的史学观点,“史学界和法学界有学者认为,罗马法流传至今不减其影响,只要在于其蕴含的罗马法精神……而的的学者认为,罗马法中蕴含了不平等的身份等级性,缺乏对个人私权的确定和维护…….”这样,把有争议的问题做为过度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勇气和欲望。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感到,利用恰当过渡语使历史教学一个环节步入下一个环节犹如向学生平静脑海中投入一颗石子,能有效振奋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更能迅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所以“过渡“语言的发掘和运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教学环节,科学的动用好这一环节,我们可以领略到一道独特别致的风景线,师生漫游其间,都将得到验难忘的快乐和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