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状与思考

2018-08-23 10:10佟占文刘婷婷
人民音乐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尔沁民歌内蒙古

佟占文 刘婷婷

17年12月22—23日在内蒙古乌兰浩特,由内蒙古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兴安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科尔沁民歌协会主办,内蒙古曲歌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了“内蒙古科尔沁民歌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科尔沁民歌学术论坛”,旨在回顾和梳理科尔沁民歌搜集、整理和理论研究经验成果;促进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与联系。

论坛议题包括科尔沁民歌前沿理论与实践;科尔沁民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科尔沁民歌的跨学科研究;科尔沁民歌创作、表演的理论与实践;科尔沁民歌的其他研究。

一、开幕式与协会代表大会

本次活动的主要议程由开幕式、会员代表大会、主题发言、分组会议构成。22日下午的开幕式有相关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共150人参加。由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斯钦都楞主任主持。兴安盟委委员、统战部长阿拉坦敖其尔到会致辞,他说:“科尔沁民歌是科尔沁草原几百年以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灵魂,是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象征,也可以说是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致辞之后,是科尔沁民歌协会揭牌仪式,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全福教授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卫视总监吴哈斯共同揭牌,宣告内蒙古科尔沁民歌协会成立。

二、论坛核心论题概要

此次论坛共有来自区内外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来自音乐学、民间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论文共60篇,其中汉语论文34篇,蒙古语论文26篇。会议分为两个分会场,即汉语会场和蒙语会场进行研讨,在两天的时间里,与会学者围绕科尔沁民歌及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地方传统、美学特征、文学特征、舞台表演、音乐创作、教育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科尔沁民歌的地方性研究与现状

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民歌就其目前生存空间来看,主要流传在大兴安岭以南的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兴安盟、赤峰市(原昭乌达盟)的一部分以及邻近的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和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地区。

本次論坛有关科尔沁民歌地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地区。蒙古国文化艺术大学博士生导师额尔敦其木格的主题发言《在瑞典和法国发表的有关科尔沁民歌》一文中,介绍了在瑞典和法国对科尔沁民歌的研究以及科尔沁民歌在蒙古国的传播现状和地域的海拔高度对民歌体裁的影响,使我们对科尔沁民歌在蒙古国甚至是西方国家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图雅在《札萨克图民歌介绍》一文中,介绍了对札萨克图民歌研究的重要性,并论述了长调、短调、乌力格尔民歌的特点。包明德的《嫩江流域科尔沁蒙古族民歌的地方性特征》一文,对居住于嫩江流域的杜尔伯特、肇源县、泰来县、富裕县的蒙古族村落的母语使用、文化多元化、音乐曲调互文现象、小聚居的生存现状等做了概括。内蒙古大学访问学者图雅的《叙事民歌研究概况》一文,对科尔沁乌力格尔曲进行了整理并论述了关于国内外整理的科尔沁民歌的研究状况。内蒙古大学全福以《科尔沁民歌及其研究概况》做主题发言,从科尔沁地区的历史、民俗、文学等方面谈论了科尔沁民歌以及其当下的研究现状。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一级艺术评论包色音白乙拉《关于科尔沁民歌的几种观点》一文中,从科尔沁民歌的文学性、歌唱性、比赛性等多方面谈论对科尔沁民歌的认识。中国音乐学院国艳的《科尔沁传统音乐研究综述》一文,通过综述科尔沁音乐体裁中民歌、说唱音乐等在当下的研究现状,提出科尔沁民歌的研究在长辈学者的努力下已经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开始。当下应加强各地田野调查,了解音乐的普遍生存特点,为保护和传承做好学理性研究准备。

三、民族音乐学方法论

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应用方面,内蒙古艺术学院杨玉成的主题发言《科尔沁传统音乐的多元性》,从科尔沁民歌的构成、时代、民族文化、地域风格、存在形式、音乐风格、功能和传播渠道的多元性八个方面阐述了科尔沁传统音乐,肯定了科尔沁音乐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同时为我们将来研究科尔沁传统音乐开拓了新的视野。扎赉特旗旅游局戴永喜的《常玛额吉的长调人生——扎赉特长调民歌传承人常玛口述史》运用口述史记录了常玛老人的个人简历、演唱曲目、演唱方法、民俗与长调传承。内蒙古师范大学佟占文的《口头表演中的程式与文本——以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口头表演为例》和内蒙古大学博士生萨出拉的《作为表演的口头叙事——以扎拉森胡尔奇对民歌〈万丽〉的口述为例》,两篇文章运用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方法。佟占文提出,道沁用一种便捷的程式手段来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反过来程式给表演者提供更好的模式,其多样性通过个体的经验获得。他认为,道沁的文本内化过程分为模仿、学习、掌握、实践以及运用五个部分。内蒙古大学博士生萨出拉阐释了扎拉森胡尔奇在“唱—说—说唱”的行为序列中,把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积累变成程式用于文本建构,揭示了扎拉森胡尔奇的肢体语言、文学手法等灵活因素获得与作者、听众的互动,将历史与当下、歌里与歌外、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共情集结于自身的一种创作型表演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常宝教授的《从“边缘”到“中心”:科尔沁民歌及科尔沁区域文化认同的重构》一文中提出,清朝时期的盟旗制度消解了科尔沁人对整体蒙古族体的认同,此后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也曾被边缘化;时至现代,科尔沁由于人口密集、人才聚集、资源稀缺的缘故,产生了人口流动,成为科尔沁文化向外扩散的基本条件。而精英人物在科尔沁文化的保护、宣传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科尔沁说唱音乐通过电台等媒介,向外传播。综上因素实现了科尔沁文化从“边缘”到“中心”。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有权的《科尔沁民歌分类法与民间表演的差异》一文对比学者理论中的音乐分类和实际田野中民众观念中的音乐类型进行对比,提出两者具有差异的问题。

四、科尔沁民歌的教育传承与保护

在教育传承与保护方面,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草原文化馆包朝格柱馆员的《论述郭尔罗斯民歌与传说》一文,描述了民歌《陶格特格》中的郭尔罗斯民间传说,结合目前的出版情况、老人口传、社会传承,简述郭尔罗斯民歌的传承重要性。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黄淑梅的《原生态与学院派的关系——科尔沁短调民歌教学思考》一文从传承、教育、保护三个方面谈原生态与学院派的教学思考,认为把握风格是关键、演唱技法是手段、掌握数量是保障。内蒙古艺术研究院赵香连的《再谈扎赉特长调民歌的变迁及保护》谈到扎赉特旗长调民歌的生产方式、传唱场合、语境的变迁导致其临断代的危机。提出保护工作应落实到基层,鼓励更多的基层人士加入传承队伍,需要政府支持民间协会组织等方法。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孟浩在《科尔沁民歌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开发》认为,地方高校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具有保护、发展、丰富本土音乐文化生态等价值。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乌哈娜在《“多向”与“多维”——社会化自媒体平台对科尔沁叙事民歌传统的传承与保护作用》一文,以两种微信功能为例,分析自媒体平台对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作用,认为在微信群平台上,演唱者和听众主客位瞬间变化,扩大延长了受众的范围为民歌传承提供极大可能。

五、科尔沁民歌的舞台表演与音乐创作

舞台表演、音乐创作是此次论坛研讨较多的领域。吉林师范大学颜铁军在《科尔沁村落传来的歌声——科尔沁民间音乐组合的田野考察》中对音乐组合的乐队编制、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进行了介绍。在人的音乐与“前人世界”“周遭世界”“共同世界”的互动中,关注了民歌与历史、与当下的关系。内蒙古艺术学院木兰在《科尔沁民歌创作于表演的理论与实践》中介绍了舞台表演性的艺术如何与理论相结合。中国音乐学院乌日汉在《从“民间”到“舞台化”——论科尔沁短调民歌表演形式的多样性》一文,介绍了传统的民间表演及其语境,高校传承班、乐队组合创编科尔沁民歌并传播的当下共时特点,探讨查干巴拉、白红梅使科尔沁民歌的舞台化与传播。内蒙古民族大学贺希格图在《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创作随感》中,宏观地梳理了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的历史脉络及其成就,钢琴作品创作以民歌改变为普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萨日胡的《科尔沁短调民歌时代特征探析》一文,通过梳理科尔沁短调民歌的题材内容来探讨科尔沁短调民歌所折射出的历史社会的时代性特点。中国音乐学院庆歌乐的《科尔沁蒙古族民歌器乐化影响的诸因素研究——以〈金珠尔〉〈达那巴拉〉〈韩秀英〉三首民歌为例谈旋律形态由简到繁的变化》一文,认为民歌与器乐间是互动的依附关系,因此相互影响,产生了民歌的器乐化现象。内蒙古师范大学刘婷婷在《从科尔沁民歌中窥探潮尔乐曲的调式调性特征》通过分析大量科尔沁民歌,得出潮尔经常使用的四个认弦方法即D宫系统、G宫系统、F宫系统和C宫系统。内蒙古民族大学包清文在《关于科尔沁民歌中“宫转为徴”旋法的初探》一文,认为科尔沁民歌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加入清角、变宫、润等偏音,巧妙地隐去相应的正音后再生产出另外一个五声音阶来,在一定范围内让“偏音”的作用改变为正音功能。内蒙古艺术学院魏琳琳《传统资源的当代呈现——以安达组合改编演唱的科尔沁民歌为例》一文,通过梳理安达组合改编的民歌,探讨了传统音乐材料在当代音乐中是如何呈现的。

六、科尔沁民歌的作品研究

该领域中仅一篇论文是从音乐本体角度进行作品研究,而其余论文都是从民间文学、历史学等交叉学科的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一级艺术评论叁布拉诺日布的《科尔沁叙事民歌〈巴拉吉尼玛扎那〉》介绍了该曲的调式调性、材料、乌力格尔的艺术特色、内容形式,探讨了这个作品的意义。内蒙古民族大学宝音陶克陶的《时代变迁中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经典化》一文,从历史角度解说在不同时代的变迁中嘎达梅林的经典化。内蒙古民族大学乌达巴拉的《民歌〈宾图王〉之作者一闻》,根据“格格日勒”的研究方法论,寻找宾图王的足迹,并解决了一些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照日格图的《科尔沁民歌〈韩秀英〉人物原型及歌曲原创者考述》中,结合理性推理与采访资料,力图通过还原当时音乐生活状态,提出《韩秀英》这首歌的始创者是特古斯诺彦,在众多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的传唱与润色中形成。通辽市科左中旗文化馆何根全《叙事民歌〈韩秀英〉概说》一文,考察了民歌《韩秀英》中的女主人公——韩秀英的生活轨迹,亲属支系,民歌的产生、事因、故事情节等对科尔沁民歌的影响和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博士乌仁通拉嘎《历史记忆中的〈僧王之歌〉研究》一文,从历史学的角度,结合口头传承、书面传承以及过去与现在的结合,探讨历史英雄僧格林沁的历史真实性。

七、科尔沁民歌的文学、美学特征

这一领域涉及到民俗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内蒙古大学呼日勒沙的主题发言《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悲剧性》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尔沁民歌中的悲剧因素。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张鑫的《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民俗文化的多元融合》一文,从民俗之物质、民间文学、民歌调式等方面,提出了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多元融合的观点。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张劲盛、内蒙古艺术研究院戈琳娜的《科尔沁长调民歌潮尔伴奏艺术的宏观文化解读》一文,阐释了广义和狭义的马头琴概念指向,提出演唱与伴奏的共生性、模仿性,科尔沁民歌使用潮尔伴奏长调民歌是基于群众追求多种音响结构和民俗乃日宴会的需要。内蒙古大学包晓梅的《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审美价值》一文,从新的视角发现科尔沁民歌中的独特特点,展现了科尔沁民歌的审美。内蒙古大学阿泽亚的《科尔沁民歌演唱中的方言语音特征》,通过研究对比白红梅、查干巴拉、色·乌英嘎三个人演唱时方言发音特点,探寻科尔沁民歌演唱中语音发音特征。内蒙古大学韩常海《作为叙事民歌形式的科尔沁民歌——以科尔沁小说为例》一文,从“民间口传作品”和“书面作品”的角度运用新的视角,探讨如何看待科尔沁叙事民歌。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那音台以《民间艺术家常柱与科尔沁叙述民歌》一书为例,介绍并探讨了书中老艺术家为科尔沁音乐做出的贡献。

此次论坛的议题富,具有多学科特点,音乐学、民族学、民间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涵盖了科尔沁民歌学术研究的多方面。杨玉成教授说过“蒙古族任何音乐形式都可以在科尔沁民歌中找到,同时任何时代创作的任何音乐形式,在科尔沁都有保留。”肯定了科尔沁音乐在整个蒙古族音乐中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党的十九大文化自信精神的指引下,科尔沁民歌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科尔沁民歌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必然会引起区内外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将进一步推动科尔沁民歌在创作、表演、研究、教学、传承、保护等方面的繁荣发展。我们相信,此次论坛将会对科尔沁民歌的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系“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蒙古族科尔沁部传统音乐研究”(编号2016NDA037)、2017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人文学科重点)“非遗视野下科尔沁蒙古部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编号NJSZ17027)及内蒙古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啟动经费项目“科尔沁蒙古部‘道沁口述史”(编号2014YJRC035)的阶段性成果。]

佟占文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刘婷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科尔沁民歌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科尔沁永恒的眷恋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科尔沁情
美丽的科尔沁
可爱的内蒙古
藤县水上民歌
梦回科尔沁
爱在内蒙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