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清
摘 要: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地发展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信息化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教师不得不审时度势,一方面要继续肩负教书育人的传统使命,另一方面要有效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冲击。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师角色;慕课;微课
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学习中广泛应用,使信息的获得具有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教育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也日新月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是基于问题和过程的学习,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自主探索、互相协作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学生可以轻易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信息,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不可能再掌控信息,教师的权威受到削弱。教师和学生的内涵、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都将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可以从更广大的途径来获得丰富的信息。尤其是近年来慕课和微课的大规模袭击,使得学生足不出户通过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就使得教师作为信息源的地位有所降低,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罪主要的信息源。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過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乏,从而引发他们的探索。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和支配地位降低了,相反,由于学生在探索和学习的自由空间更加广阔,教师必须需要做出更加多维的反馈和引导,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的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位置,对于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很难落实,无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是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活动就可以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教室,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都得到了极大地扩展,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再到近年来的微课、慕课、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等等。
二、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基本内涵
1.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的角色日益突出。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1]。可见,教师在新的时代应该被称作“教学工程师”,他们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策略和原则,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设计出连贯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以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作为教学这部“交响乐”的总指挥,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本身作为资源,更在于合理调动和组织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2.学生学习的导航者。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授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学习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提高检索、识别、整合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且能提醒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双刃剑特征,学会抵制不良信息。
3.教师作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独立或者与人合作,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获取网络教学资源,要学会制作多媒体素材及课件,录制教学视频,开发微课程、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等。随着开发工具的日益智能化,这些资源的开发变得越来越容易,只要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挑战,技术上的障碍不应该称为阻挠。
4.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师生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自由的空间,教师能以一个更加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通过一些网络社交工具,教师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内心世界。教师有时候要作为学生更加成熟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探索,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与比自己成熟的社会成员的交往中受益。
5.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相关理论、技术、模式、方法、策略、资源、环境等,这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必需面临的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妥当了,可以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化陌生为熟悉,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技术发展,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它不会取代教师,但若不善使用信息技术却会使教师陷入被动,真的可能面临淘汰。
三、结束语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新角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教师要敢于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适应网络时代带给教育的新变化新特点,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即“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2]。要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构建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者,协作和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借助于互联网产生的在线课程,如优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新兴模式像旋风一样席卷而来,学校和教师已经从最初的被动接触发展到今天的主动参与和创建。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粉笔+黑板”的模式不再一统天下了,师生交往的方式也在从过去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线上与线下交流同时进行;学习的场地也从有围墙的学校走向了家庭、社区、社会的角角落落。这些根本性、颠覆性的变化,不管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广大教师群体需要迅速转变观念,以适应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4-5.
[2]徐晓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