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军勇
摘要:对于人文性犹强的语文课程的任课老师而言,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显得极其重要,其教学内容、人格修养往往全面且直接地影响着学生,奠定了学生一生的基础,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使学生折服的崇高人格魅力。
关键词:人格魅力;影响;教学活动;人文情怀;文学素养
“俄国教师”乌中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诚然,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而对于人文性犹强的语文课程的任课老师而言,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尤显重要,其教学内容、人格修养往往全面且直接地影响着学生,奠定了学生一生的基础,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使学生折服的崇高人格魅力。
辩证地说来,教学活动与教师人格魅力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语文教师只有首先在人格上使学生折服,才能真正使他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信自己老师的“道”了,才能从被动的无意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有意学习。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语文教师的品行道德素养会对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起示范作用。诚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上语文教学之任务,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更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青少年学生处于成长时期,人生观、价值观都尚在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这时期,他们需要确立自己的生活坐标。在那小小三尺讲台上,老师无时不刻不是学生注意的焦点,一言一行都必将为学生所注目,在他们的心灵当中留下深刻烙印,这种印象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灵健康成长有耳濡目染的直接作用,有的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旅途。故此,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我的道德形象,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正面的道德规范导向和楷模。我不敢想象一个基本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老师一旦对学生产生影响,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悲剧。
其次,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会对学生起陶冶作用。诚如上文所言,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语文教材在编选中尤其注重人文教化,所选文章必要文、质兼美,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富有文化内涵,以真的情感、善的内容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语文教师授课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进行感知并加以内化。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只是片面的注重知识体系的传授,还要善于从这些作品中挖掘它的人文魅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成功引导学生对这些文章内涵有所领悟并加以生发,语文老师自身首先要能体会这些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也就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有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为文者因现实体验而激发情感从而创作,读文者则要体味文章所表现情感然后返归于人生体悟。优秀的语文教师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人格魅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文化体验,具有充实的人生内容;具有渊博的学识,可以信手拈来,恣情生发,带领学生于文化长河驰骋遨游。
再者,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情操会对学生起激励作用。新课标要求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对社会有益的人。可见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培养的目标也是人,以学生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而一个真正在人格魅力上富有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更懂得教育其实可以是万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不可轻易否定任何学生,更不能放弃任何学生,所以他们能以一颗宽容平等的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摆正平等师生关系,擅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励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他们在教学中注意到课堂上人文环境的营造,把微笑带进课堂,尽可能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克服因怕教师或同学的批评与嘲笑而不敢发言的现象,形成师生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让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具有人格魅力的語文教师更能获得学生尊重,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这一称谓,是相对学生而存在的,没有了学生也就无所谓老师。具有人格魅力的的语文教师首先能够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谨记教育为学生,懂得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他们是学生喜欢的、敬重的教师,是可以让学生“信其道”的人生导师。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敬重语文老师或佩服语文老师时,就会喜欢语文的学习。这给语文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内驱力,对教师而言则能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
近年来,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教育工作者前往参观学习。在该校的改革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实施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杜郎口中学这一教育模式中,教师凭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呢?在我初一时,就有位语文老师尝试了类似的教学方式:实行课堂分组讨论互助学习,整体教学效果极佳,事实上也都对我们有较大的影响,只可惜这终究也止于一次尝试而已,在这位老师之后几年校长工作中也并没能最终将它在全校推广开去,正如杜郎口模式的成功也止于杜郎口一般。而如今结合杜郎口中学改革的成功概括想来,他之所以能在我们班成功实施自主讨论学习,从教学本身来说,实在是和这位老师个人的魅力有不可分离的关系:首先,这位老师并不是一接手我们班就着手实施,而是按旧有模式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在这段时间里,其精彩的授课吸引了每一个同学;其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都为其魅力所折服,这位老师是学校的副校长,极有威严,而平时为人处事更是公正严明,个人涵养极高,又能与学生交流得来,深得大家的敬重。因此,当他宣布在我们班实行教学改革时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所有人都积极配合。这位老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人格魅力的推动。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已属不易,树人则更是难上加难,但在语文教学中,这一任务却是不可推却的。欲正人者必先正己,语文教师欲要完成树人之崇高使命,则必先从自身的人格魅力做起了。
参考文献:
[1]于猗,教育魅力[M],湖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奥林奇,塑造教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