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春连
摘 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古诗文的海洋。古典诗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如今,初中古诗文是语文教学体系的重点。一是弘扬和传承古典诗文的精髓;二是对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
关键词:古诗文;美点;陶冶情操
一、探究背景,了解古诗的创意美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创作背景。因此,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络等媒介,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进行详细的了解,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写作特色及语言艺术。这样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且学生对诗文情感的把握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探究创作背景,赏析古诗创意美,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是一把进入诗歌赏析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再如教学杜牧《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探究诵读,品味古诗的音韵美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与作者思想上的共呜,从而从思想和情操上受到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停顿、节奏,才能琅琅上口,品味其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蒼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秋思》;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认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在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探究炼字,揣摩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赏析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远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四、探究情境,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一起产生共鸣。
总之,我认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是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创意美,品味古诗的音韵美,揣摩古诗的语言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通过自主赏析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由此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古诗阅读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林.在古代诗词中品读传统文化的美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
[2]贾琼.欣赏古诗韵味陶冶学生情操[J].课外语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