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莹
摘 要:随着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社会上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氛围。知识分子为了增加自己中第的几率,往往会呈递自己的作品给达官贵人,以获得显贵们的举荐,开创了行卷的风尚。比起科举考试注重规范性的限制,行卷之风更有助于进士的自由创作,因此行卷的诗也往往优于省试诗。同时,行卷之风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唐诗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作交流氛围,促使士人创作精益求精。
关键词:行卷;省试诗;科举;影响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的重要途径之一。魏晋南北朝,以门阀与家世为主要标准的九品中正制日显弊端。到了隋唐,科举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唐朝沿用隋朝科举制并加以完善,此举打破社会阶级的限制,让更多出身寒门的人才通过更为公平的选拔进入朝廷。由此,考取功名成为当时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社会上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氛围。
科举虽然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在唐朝,科举考试的试卷是不密封的,这意味着考官除了通过考卷来筛选合适的人才以外,甚至还会受到考生的声名、平日的表现、达官贵人的举荐等多种因素影响。这给了考生通过宣扬自己名声、呈文托人推举等方式来进第的机会,行卷则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关于行卷的定义,学界多推崇程千帆先生的观点:“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軸,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是通过行卷而中第的。王维20岁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为考中状元,特在太平公主的宴会上献曲,以博得公主阅读自己文章的机会。后公主果真对王维的才华嘉奖有加,命令将原定的状元换成王维。
从本质上看,行卷是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实则是古代知识分子为自己开拓的一条入仕之路。唐代贡举分为制科和常科,而常科之中又分为进士、明经两科。据《新唐书·选举制》载:“其天子自昭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制科由天子亲自选拔,名目极为繁多,每年开展情况也变化莫测。为了选拔人才,制科考试喜搜罗各类古怪刁钻的考题,不利于考生准备,所以大部分人仍集中在常科的选拔。进士和明经两科虽同属常科,但两者前途的远近和及第的难易却非常不同。《唐摭言》卷一中提到:“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致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言,极言明经与进士两科之间的层次差别。虽说唐代科举考试的选拔范围有所扩大,但人数依然有限,加之考取进士的难度较大,在考前投递行卷不失为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由此开创了行卷之风尚。
上文虽说明了在科举考试下,士人多趋于考取功名,而投递行卷会增大及第的机会,但这只能说明行卷对士人入仕有帮助,那么它到底给唐代诗歌带来了怎么样的影响?在理清行卷产生背景后,需进一步探究行卷的内容特点。
唐代“以诗赋取士”,使得进士试诗大量产生。进士试诗因由尚书省主持,故曰“省试诗”,即进士根据考官的命题在规定时间内所做的诗。由于受到考试的限制,省试诗在内容上显示出正统性,规范性的特点。科举毕竟是权力中央为招揽人才所设的考试制度,考生要想提高中第的几率,必然要考虑正统思想的偏好。由此在思想表达上,省题诗多歌颂朝廷功绩,或阐发对儒道思想的体悟,或抒发自己中第的强烈愿望,基本上无主流话语所不认同的。再者,程千帆、傅璇琮等学者皆表示省题诗这种形式在唐代文学上留下了不少的糟粕,但所幸古代许多进士对待省题诗较为清醒,没有把省题诗的审美标准作为自身诗歌创作的唯一标准,由此才避免了趋于死板、内容单薄的弊端。
比起省试诗,行卷所写的诗歌对进士们的限制更少,发挥空间更大。由于行卷作品的质量高低会影响到进士们能否被显人赏识,所以其呈现的作品首先大多都是经作者们精心筛选的。同时,由于行卷不受科举考试的限制,作者在题材选择和思想表达上更为自由,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政治抱负,同时亦无需受制于篇幅大小。在时间上,可以有较富裕的时间来构思作品,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病。虽然在省题诗中也不乏有佳作,但在这种条件的基础下,行卷所提供的作品,无论是从选题的广泛性上,还是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大体上都优于省题诗。
另一方面,进士科对于考生们前途更光明,中第的难度要比制科低,因此进士科的竞争也尤为激烈。进士科的考试重在文词,其录取又受到平日声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考生努力提高自身文学修养,以写出更好的作品,并用以行卷。如此一来,行卷的风尚较为长远地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唐代行卷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诗的发展,但目前并未有充足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究唐代行卷风尚对唐诗发展的影响程度及具体影响。从上文来看,行卷之风对唐诗发展的影响似乎只起到了提供创作交流氛围、激励文人提高自身素养的间接作用,要进一步探究行卷风尚乃至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仍需要更多的材料支撑。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4.
[2]傅璇琮.关于唐代科举与文学的研究[J].文学遗产,1984.
[3]何坚.再谈科举诗赋取士对唐诗发展的影响[A].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4]杨亿力.源流,对象,视角——有关“行卷与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A].华中学术,2014(2).
[5]牛庆国,曹书杰.唐代科举的行、省卷辨歧——兼及《郡志·附志》所记卢肇行卷事献疑[A].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1).